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历史 -> 初二下学期 -> 第五单元 共和国史

第28课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二)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钢铁战士》黑白故事片

  编剧:成荫 摄制年代:1955年

  导演:成荫 摄影:王春泉   

  美术:卢淦 作曲:张国昌

  主演:张平(饰张志坚)孙羽(饰小刘)杜德夫(饰老王)

  摄制: 东北电影制片厂

  内容简介

  根据武兆堤、苏里、吴茵的歌剧《钢骨铁筋》改编。

  1946年夏,蒋介石军队集结大量兵力,向我解放军进攻。我军一排长张志坚不幸被捕。敌人想从他口中知道机器和粮食埋在什么地方,对他威胁利诱,百般拷打,并把他的母亲和孩子带来企图劝降。但母亲深明大义鼓励儿子与敌人斗争到底。不久,解放军大反攻救出了张志坚,授予他一面“钢筋铁骨”光荣称号。

  影片评析

   《钢铁战士》拍摄于1949年,是成荫根据武兆堤、苏里、吴茵创作的歌剧《钢筋铁骨》改编并导演的。

  《钢铁战士》是新中国电影初创时期最为受人瞩目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他塑造了解放战争中张士坚、老王和小刘这三位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的英雄战士形象。影片中这三位战士个性鲜明:张志坚深沉刚毅,威武不屈;老王细心沉稳,善于辨析;小刘年幼天真,英勇无畏,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中,突出写人、刻画人物性格,该片为率先尝试。1950年公映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受到了部队指战员和青年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1年,《钢铁战士》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和平奖,并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成荫也因在该片中显露出来的导演才华而引人注目。

  获奖情况

  1951年,《钢铁战士》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和平奖,并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成荫也因在该片中显露出来的导演才华而引人注目。  

 


扩展资料

彩色故事片《李双双》

  编剧:李准  导演:鲁韧

  摄影:朱静  摄制年代:1962年

  主演:张瑞芳、仲星火

  摄制: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

  内容简介:

  妇女队长李双双爽直、泼辣敢与自私现象作斗争。丈夫喜旺胆小怕事,不支持妻子工作,先后两次离家。后来看到双双领导生产队获得丰收,主动回家团聚,夫妻言归于好。

  影片评析:

   《李双双》是李准编写的一部展示了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这部影片采用了轻喜剧的艺术样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生动的性格化语言,让人们在清新、愉快的艺术氛围中得到思想教益,李准也因此获得最佳编剧。

  影片的成功还与两位演员的表演分不开的,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表演非常成功。她能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这就更有力的衬托出了主要的性格 色彩,她将双双演得毫无雕琢之嫌。黄英深有感触。他说:“在同辈的知识分子出身的电影女影员中,还没有人能像她那样自如可信地去扮演农民。一切的农家动作,在她己不是累赘的负担,而是体现角色的得力手段。”由于她出色的演出,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这个角色也成为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双双的成功还在于喜旺这一配角形象创造的成功,仲星火以特有的诙谐表演塑造了一个淳朴而有些幽默感但思想上还有自私狭隘的大男子主义意识这一生动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获最佳配角。

  影片《李双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塑造出鲜明、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银幕形象,而且创造了一种农村片的新风格,因而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获得最佳影片。

  本片荣获:

  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四项大奖。

 


扩展资料

贺敬之与《雷锋之歌》

  贺敬之《雷锋之歌》写于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运动高潮之中。诗人深受雷锋英雄事迹的鼓舞,怀着火一般的激情,在长诗中成功地塑造了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他无比崇高的革命精神。如果说,雷锋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英雄史诗,那么,诗人则以他对雷锋革命精神的真知灼见和对雷锋英雄行为的深切感受,从时代的高度开拓这首英雄史诗所蕴含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首长诗不仅在贺敬之的创作道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60年代的诗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显示了我国当代诗坛的实绩,并为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歌颂新时代的英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贺敬之在60年代初期经常思索许多社会人生问题,感情激越而郁结于胸,需要寻找一个喷火口。雷锋英雄形象的出现,点燃了诗人内心的火种,激起了诗人感情的波澜。他从雷锋的英雄业绩中找到了许多问题的具体答案,但他需要选择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长诗没有停留在一般记述雷锋成长过程及其英雄事迹上,也没有华而不实地去唱一支廉价的颂歌,而是将其放在中国革命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尽情抒发诗人对于雷锋这一英雄人物所产生的强烈感受和丰富联想,借以表达自己对时代、对人生的理解。这首长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热情称颂,与其说是它塑造了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的精神境界,以及由此而折射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长诗既从大处落笔,引出对于雷锋成长的国土和时代的热情歌颂,又向深处开掘,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进而在精心塑造雷锋英雄形象的过程中,揭示学习雷锋群众运动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因其艺术构思的精巧,与当时同类题材的诗歌相比,显然高出一筹。

  政治抒情诗须选择和歌咏重大的政治性题材,直接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善于处理抒情与哲理的关系。《雷锋之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诗人在讴歌雷锋英雄业绩的同时,善于从英雄人物身上发掘深刻的思想,无论抒情还是议论,全是为了阐发革命人生的哲理。诗中不少章节既是抒情,又是议论。由于在抒情形象的抒写中穿插富有启示性的议论,因而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而在表现深刻哲理时又用形象去说明道理,用感情去体现思想,因此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构成诗情与哲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人说过:“我从《放声歌唱》开始,在艺术形式上作了一些探索。”这种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就是指“阶梯式”的诗行排列。我们如果将50年代的《放声歌唱》作为诗人探索的起点,至60年代的《雷锋之歌》,这种形式已达成熟的境地。这时的郭小川已转向创造自成一格的“长句体”形式,而贺敬之则在探索的道路上,在以诗歌的民族化为基点,利用和改造“马体”方面作出了公认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在简短错落的诗行中间广泛应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并在散句和自然节奏的基础上,将相同或相近的句式作有规律的反复。

  这样的诗句分开来看明显都是散句,但组合在一起,则是对得颇为整齐的骈句,是同一节奏韵律诗句的回环反复,构成一种自成一格的凸凹形式,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楼梯诗。

 


扩展资料

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的四大战役

26届北京战役--乒乓球的春天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队在1953年曾参加过第20届世乒赛,但男团在比赛中只获得了世界甲级队第10,而女团的成绩,我队只获得了世界乙级队第3;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男团在第24届时,成绩有了起色,步入世界先进队伍行列,在这届的比赛中获得了第3名;第25届时,我队男女团双双都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但却从未拿过团体冠军,而同在亚洲的日本却大显风采,从21届-25届一直处在巅峰期。为此中国健儿志在一搏。

  1961年4月4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新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拉开战幕,我队派出的男团阵容为:容国团、王传耀、庄则栋、李富荣和徐寅生。在半决赛中,中国男队以徐寅生、容国团和庄则栋为阵容,战胜了上届的绊脚石,世界强敌匈牙利队杀入决赛。

  决赛中,中国队派遣上了在半决赛中打得十分出色的原班人马迎战当时既有快攻又有弧圈球打法,连续五届冠军的日本队。一开局,中国队的庄则栋就以其直拍快攻的超一流技术,施以日本队颜色,2比0先拔头筹,拿到一分,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中国男队曾多次出现险情,但最终以5比3获胜,第一次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品尝到了亲吻斯韦思林杯时的骄傲,那一晚北京工人体育馆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在此值得着墨的是徐寅生在第四盘对星野的第三局比赛时,上演了一场扣球经典大战。当徐寅生在第三局打至2 0比18时,由于对峙双方一攻一守形成相持,星野迫不得已连续放高球,“1板……2板……10板……11板……”,在万名观众的数数中,徐寅生大力扣杀,最后以12大板打败星野。从此有了12大板的乒坛佳话。

在这一届比赛中,我女队虽有建树,但还是未能拿到第一,邱钟惠和孙梅英在决赛中以2比3惜败,获得了第二名。另外两名女团队员是胡克明和韩玉珍。

28届卢布尔雅那战役--男女首次双双告捷

  1965年4月,中国代表团踏上了赴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征战第28届世乒赛的征程。此前我女队在第27届世乒赛中,由于女队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所以孙梅英和邱钟惠在半决赛中败于罗马尼亚,未能打入决赛。而这一次由林慧卿、郑敏之、梁丽珍和李赫男组成的女团,则誓夺考比伦杯。

  团体赛开始后,大部分场次都由李赫男和梁丽珍出场,争决赛权时也是她们二人以3比0打败了世界劲旅罗马尼亚队,决赛中将要面对的是如日中天,连续四次获冠军的日本队。为此一役,中国队在战前不知演练了多少回,并在决赛时派出了奇兵---一对绝妙的“优雅”削球杀手---林慧卿和郑敏之,实际上这两位雪藏着的削球手,就是专门对付日本队的。

  当日本队教练拿到中国队出场的名单时,顿时惊出了一身汗。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队竟会派两名削球手来打最后的决赛,且前面的比赛中郑敏之只打过一场双打比赛,顿时日本队乱了阵脚。决赛中,两位削球手发挥得极为到位,初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郑敏之在瞄准关正子的两个大角,并以转与不转来扰乱对方后,以2比1拿下首盘。接着林慧卿迎战深津尚子,防守得也十分有耐心,往往一分球要打上十几个回合才能决出胜负。当林慧卿和郑敏之以2比0战胜日本的双打选手后,中国队员欢腾了,女队终于以3比0的成绩,捧上了考比伦杯。这是中国女队自1953年参加世锦赛以来第一次取得女团冠军。

这一届的男团是由李富荣、张燮林、庄则栋、徐寅生及周兰荪四个快攻,再加上防守型打法的队员组成。决赛中李富荣、张燮林和庄则栋通力合作,以5比2战胜日本队,第三次捧回斯韦思林杯。至此,中国男女队第一次双双登上团体冠军宝座,形成比翼齐飞之势。

33届加尔各答战役--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1975年2月,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举办了第3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男女队在这一届上打了一个大翻身仗,继28届双双捧杯后,这一届再次双双夺冠。由于十年动乱,中国队两次世锦赛没能参加,1971年重返国际乒坛,除男队在名古屋获胜外,女队成绩则在31和32届中表现不尽如人意。

  中国队参加男子团体比赛的队员中,除许绍发、梁戈亮外,李振恃、陆元盛、李鹏都是新人。在决赛中,我队的陆元盛、许绍发和李振恃遇到了进步异常迅猛的南斯拉夫队,双方争夺得十分激烈,第七盘结束时,比分为4比3,我队领先。第八盘许绍发碰上了最难对付的斯蒂潘契奇,该选手左手握拍,打法凶狠且两面开弓。在第一局许绍发21比16领先后,第二局反倒让对方7比3领先,令在一旁观战的教练和队友们都捏着一把汗。关键时刻,许绍发沉着应战,竟连续5个发球抢攻,一口气连得5分,反以8比7胜出,完全打垮了对方的气势,最终拿下这场比赛,使中国男队以5比3的比分终捧冠军奖杯。

  女子团体由张立、葛新爱、胡玉兰、郑怀颖组成。和男队相比女团决赛也是惊险纷呈。中国队同南朝鲜队拚尽5 盘,以3比2的成绩取得最后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在决赛中21岁葛新爱由于“打法古怪,不正统”使对手很不适应,在比赛中击败了李艾莉萨和郑贤淑立了奇功,使中国队夺冠愿望得以实现。

中国女队在第28届世乒赛后,第二次重捧团体冠军奖杯,意义非同凡响。有外电评论说,“这是中国队10年后打了第二场翻身仗。”

43届天津战役--中华男儿重登峰巅

  如果让中国男队列出我们近十几年来的“敌人”,那么瑞典队,就应该是中国男团冲顶路上的头号劲敌。实际上我队与瑞典队斗法应追溯到第36届世乒赛,只不过从那时起,无论是在小组赛,还是在38届、39届决赛中,中国队都让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反攻之势。我队在哥德堡和新德里两届世乒赛上,以两个同样的5比0的比分大胜。然而,等到第4 0届时,中国队的辉煌便不在。瑞典的三架马车已进入最佳状态,我队男团反以5盘皆输告负。第41届,中国队的战绩被业内人士称为“滑铁卢”,在这届比赛中,我队只取得了第7的成绩。这一成绩可以说是自第26届世乒赛大胜后,排位最差的一次,也是最令人心痛的一次。第42届,中国队还是未能得到团体奖杯。重新夺得斯韦思林杯已成为当时乒坛上下齐心努力奋斗的目标。

  第43届,世乒赛又一次在中国举行,或许是和26届的巧合,这一次终于在队员和教练的努力下,中国男儿圆了重温斯韦思林杯的梦想,且我们在比赛中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参加这次男团比赛的选手有:王涛、马文革、丁松、孔令辉、刘国梁。决赛时,我队派上去的选手是王涛、马文革和秘密武器丁松。

  这场比赛由于双方实力相当,所以打得极度白热化。一开局王涛对瓦尔德内尔,便以1比2失手,第二盘马文革对佩尔森在领先状态下反以22比24输掉一局,但他凭借顽强的作风以相同的21比18,拚下了1分,第三盘中国队的丁松起到了奇兵的作用,他以削攻结合的打法,靠发球、削球的旋转变化取得主动,伺机削中反攻,在卡尔松身上取得了一分。但第四盘马文革却以1比2输给瓦尔德内尔,令场上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关键时刻,王涛没有手软,敢打敢拚终于以21比1 4和21比13为中国队夺得宝贵一分,使中国队以3比2险胜瑞典,夺回了阔别6年之久的斯韦思林杯,同时这也是中国队第11次获得男团冠军。

  这届冠军的胜利标着中国男团已战胜自我,顽强地走出了低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