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历史 -> 初一上学期 -> 第四章 三国二晋南北朝

第四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3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人心向背定乾坤---秦晋淝水之战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中覆灭。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了偏安的小王朝,定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先天不足的东晋王朝,在南下士族的扶助下,风雨飘摇地度过了几十年,这期间,北方大乱,内迁的少数民族匈、羯、氐、羌、鲜卑等相互混战,走马灯似的更换主人。到了公元351年,氐族登上了舞台,氐族首领符健在关中崛起,定都长安,建立国家,国号为秦,史称前秦。

  七年后,符健之侄符坚做了皇帝,从汉族寒士中找出了一位贤才王猛,这位王猛少负不羁之才,文可安邦,武能定国。东晋大将桓温北伐,遇到王猛,竟被他折服。符坚得了王猛,如鱼得水,内政、外交、军事一切依他,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把个前秦治理的十分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和前凉,基本统一了北方。

  符坚是位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在王猛去世前,就有"混一四海"之志,尽管王猛临终前一再告诫他不要打东晋的主意,统一中国的野心却驱使他不得不动手削平这个最大的障碍。

战前态势

  东晋自偏安以来,一直处于柔弱的地位,虽也进行过几次北伐,但大多成果不大。其间桓温的崛起,曾引起政局的严重失衡,但桓温在王、谢等士族大姓抵制下未及伐晋就病死。此后,局面一直平静,虽有苏竣之乱的小波澜,但几十年内基本是天下太平,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在军事上,谢安之侄谢玄出任兖州刺史,坐镇广陵,监江北军事,经刘牢之的手,召募南下的徐、兖骁勇之士组“北府兵”。这些士兵出自北方,人高马大,武技强,还乡心切,抗秦志坚,又经过长期训练,遂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精锐之师。东晋军队虽然人数少(仅有二、三十万),但有这样一支“北府兵”,也不可小窥。

  前秦的军事力量无疑有绝对优势,一般常规军队就在五、六十万之数,战时征兵,可达百万。在攻晋之前,符坚几乎战必胜,攻必克,纵横天下无敌手。但是,在王猛死后,整个政治失去核心,符坚显得有点志大才疏。加上连年征战,尚需有一段时间的休养息生,而且内部鲜卑、羯、羌等少数民族心怀异志,所以并不适宜大动干戈。但是,被一统天下图景诱惑的符坚并未虑及此。在王猛在世时,他考虑到王猛的面子,没有动攻晋的心思,王猛一死,他马上开始着手准备伐晋军事。他的战略是,先取梁、益二州,占据长江上游,以威胁东晋的翼,再夺取襄阳、寿春、彭城等长江北岸的战略要点,然后饮马长江,一举吞晋。

  事实上,符坚的第一步作战计划实施得尚算顺利,在桓温北伐中占据的梁、益二州,很快就丢给了前秦。但是,前秦在实施第二步作战计划时,却遭到了有力的抵抗。

前哨拉锯战

  由于第一步作战计划实施顺利,进一步刺激了符坚的野心。他遂于公元378年2月,分别派遣两路大军,进攻江北的战略要点,襄阳与彭城。进攻襄阳是此次战役的重点,符坚派其子符丕为帅,将兵近二十万,分四路围攻襄阳。四月,秦军前锋石越部骑兵进抵汉北。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以为秦军无舟楫渡河,未 加戒备。石越率骑兵浮水渡过汉水,乘晋军不备,袭占襄阳外城,夺船百余艘,将主力渡过汉水。晋军初战失利。形势十分严峻。襄阳守军仅一万人,退守内城,而桓冲大军虽有七万,却不敢前来增援。秦兵十余万,将襄阳围得水泄不涌。

  襄阳守将朱序,是员战将,他没有为秦兵的汹汹来势所吓倒,在人民的支持下,顽强抵抗。连他母亲也亲自出马,率城中妇女出来协助守城,见城的西北角不够坚固,就率众妇女增筑一道斜城。后来西北角被秦兵挖溃,晋兵遂退守斜城,顶住了秦军的进一步攻击,襄阳人称此城为"夫人城"。在襄阳军民众志成城的坚守下,十几万秦兵竟毫无办法,屯兵达数日之久。朱序还多次乘夜色派精干部队出击敌人,多有斩获。秦军无奈,改强攻为长期围困。符坚见儿子将近二十万大军竟近 一年攻不下个小小的襄阳,大怒,下诏告诉他,如果来年春天再攻不下襄阳请他自裁。符丕急了,发疯攻城,死伤士卒极重。

  这期间,东晋王起屡次命人将兵来援,可却无人敢靠近。到了来年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被收买暗中降秦,有李作内应,秦兵终于攻下了襄阳,俘虏了朱序。秦军费时一年有余,折损士卒数万。在进攻襄阳的稍后时间,秦将彭超将兵七万进攻彭城。经过半年的攻战,于次年2月攻下彭城。然后再攻旰胎、,四月,襄阳战役结束,符坚增兵彭城方面二万助攻。此后一路顺利,秦军先后占领旰胎、堂邑,击溃晋军四万余人。晋都建康,暴露于秦之兵锋之下。

  晋廷惊恐,急调谢石、谢玄救驾,谢石率水师沿江布防,而谢玄则水陆并进,实行反击。北府兵大显神威,首战,击败秦军,再攻旰胎,秦兵又败,谢玄派人率舟师乘潮而上,烧掉滩河桥,截断秦兵退路,纵兵再击,秦兵大败,秦将彭超仅以身免。前后折兵六、七万之多。北府兵胜后返回广陵。

  淝水之战的前哨战,前秦方面算是完成了战略目的,但兵员折损过多,可以看出东晋仍有一定军事实力,灭晋时机尚未成熟。但东晋方面显然缺乏战略眼光,对襄阳、彭城这样的战略要地,并无力保之决心,襄阳苦守近一年,居然无人来援,而彭城眼看就可以恢复,却抽身回兵,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只有威胁到了建康,才会令他们着慌。

决战前夜

  公元382年,符坚在完成了第二阶段战略准备,夺取了一线战略支点后,又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如储备物质,修造舟船,认为大事已毕,万事俱备,要对东晋发动总攻了。但是,当符坚把问题提交群臣商议时,大部分人却执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现在东晋君臣和睦,而谢安、桓冲又是一时之俊才,加上有长江之险,民心为用,所以暂时不宜进攻。

  符坚却自信得很,他认为自已握有雄兵百万,把马鞭投到江里都会让江水为之不流,击破偏安的小朝廷,还不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符坚的自信并未能让群臣信服,他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令符 坚十分不快。待臣退后,符坚留下他的弟弟符融,单独商议,满心指望自家兄弟能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可是,符融也不同意马上攻晋。并详细地为符坚剖析了伐晋的不利因素,他说: "现在伐晋有三难,其一是人心不顺,汉族百姓仍以为东晋是王朝正朝,其二是东晋内部无隙可乘,其三是我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有畏敌情绪。而且,令我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灭掉了鲜卑、羌人及羯人之国,却把这些人养育在京城附近,他们都是我们的仇人,大军远征,太子独留数万弱卒留守,一旦变生肘腋,悔之莫及。"最后,符融还劝符坚别忘了王猛临终的遗言。王猛临终时曾告诉符坚,晋虽偏安一隅,但天下百姓却以为正统,但愿不要伐晋,修秦晋之好才是治国之善策。

  符坚听了符融的分析,出现了一丝犹豫。于是群臣纷纷进谋,连符坚最喜爱的儿子符洗和他最宠爱的要张夫人也出面劝谋。符坚信佛,群臣甚至请出高僧道安来劝阻,统统被符坚拒之不纳。满朝文武,只有鲜卑的慕容垂、羌人姚苌和一群富家子弟从军者支持伐晋。但是前者明显是别有居心,而后者不知战阵,以战争为儿戏,想经战阵看看热闹,捞点实惠,符融一语点破他们的居心: "鲜卑人与羌人皆为我之仇敌,他们时刻不忘乘秦之变以逞其志,所以他们的策划,是不可听从的!" 可是符坚此时就如猪油蒙了心一样,糊涂透顶,死活听不进忠言,踌躇了几个月,还是一意孤行,下定决心伐晋。

  公元383年盛夏,符坚率大军一百一十多万,大举伐晋。以符融督 率张蚝、梁成、慕容暐、慕容垂等步二十五万为先锋,直趋寿阳、郧城,以姚苌督益、梁二州兵,沿江顺流而下,符坚亲率主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直趋寿阳。百万大军,浩浩荡荡,人欢马嘶,旌旗蔽乱飞扬的尘土几百里之外都能看得见。中国自有战争以来,真少见如此庞大的队伍。符坚踌躇满志,不可一世,宣称东晋皇帝司马昌明即将到长安来帮我管理朝政,让他个尚书仆射,晋相谢安,可以管理官吏,封他个吏部尚书。

淝水决战

  闻知秦兵大举伐晋,东晋朝野一片惊慌。只有宰相谢安镇定自若,他派谢石、谢玄、谢琰这三位子侄,率八万北府兵前去应战,另派胡彬率五千水军前去增援寿阳。见谢安净用些年轻人统兵, 朝臣们很不以为然,纷纷暗中叹息:这下东晋该亡了,大家从此要改着少数民族服装了。在为三谢饯行的那天,谢安提出要与主将谢玄下盘棋,本来谢玄的棋艺要比谢安高明,可是这次因内心紧张之故,竟只下了个平手。谢玄见谢安如此镇定从容,忐忑不安之心也就放了下来。说也奇怪,此后,谢玄多次向谢安请示御敌方针,可谢安终日游弈,并无一语相告,逼得谢玄等人只得自己拿注意。

  秦兵开始的行动,一切尚属顺利。到了秋天,郧城,寿阳相继为秦前锋攻下,而符坚的主力,也抵达项城。晋将胡彬的水军在增援途中,闻知寿阳失守,便退守硖石。秦前锋符融转兵进攻硖石,并令梁成率军五万进攻洛涧,在洛涧入淮处立木栅,将硖石水师困住。硖石为淮上险要,易守难攻,但胡彬粮乏兵少,情势危机,胡彬一面令军士天天在河岸扬簸尘沙,便秦兵误为在扬米,以示粮食还很充足。一面派人送信给谢石求救。但不幸信使落到了秦手里,促使符坚下决心不待主力赶到前线,就贸然发动总攻。

  符坚听到前线一连串的战况,心中十分高兴,遂自率轻骑八千,赶到寿阳与符融会合。两人商议已定,决定马上发动进攻,在总攻前,先派晋前襄阳守将朱序,前去晋营劝降。

  朱序到了晋军大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秦军真的有百万大军,倘若他们一齐到来,恐怕难以抵挡,不如趁日前各路兵马尚未集中,先挫败其前锋,那么或许可以击败秦军。

  谢石认为符坚已到寿阳,不能接受朱序的建议,应该坚守不战。而谢谈与谢玄却认为朱序的分析有理,力主迅速出击秦军。 最后三谢统一了认识,意识到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只有速战挫敌方能保全。

  主意已定,谢玄马上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的秦军梁成部,梁成军有五万人,以五千击五万,力量悬殊如全局相若。此战一来为胡彬解围,二来试挥一下以少击多的可能性。刘牢之真不愧是员虎将,领命之后,率他的五千北府兵,强渡洛涧,猛击梁成军,大战破之,梁成的脑袋也搬了家,秦军群龙无首,被如狼似虎的北府兵赶到淮水之滨,争相溃逃被杀死,踏死,落水淹死者一万五千人。剩下的也四散逃命,梁成军顷刻瓦解。

  洛涧首战告捷,大大地增强了三谢抗敌决心,旋率部大进,于八公山扎营。符坚闻报,从寿阳城上望见晋军部阵严整,旗帜鲜明,不觉把骄横之气退了几分,感觉碰到了劲敌。这么一想,就觉得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象是晋兵了。

  第二天,两军在淝水相遇,秦军在淝水西岸,晋军在淝水东岸,双方隔河相持。谢玄见状,遂派人到秦与符融说:"您率军深入,却到此与我隔水列阵,好象是要长久相持的样子,不是想要速战速决,您能不能移阵向后退一点,让出块地方来,好让我们渡河一决胜负怎么样?"经谢玄这样一激,拥有百万大军的符坚当然不甘示弱,不答应晋军的要求岂不等于不敢决战?再说先让出一块地方来,待晋军半渡而击之,也是兵法上的妙计。在他看来,先引兵少却,侯晋兵半渡,以铁骑冲击,岂有不胜之理!于是符坚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下令秦兵后退少许。可是秦兵一退就不可复止,黑压压的几十万人马你拥我挤,一个劲地向后。谢玄等人乘机引兵渡河,猛击秦兵,正在后退的秦兵哪有战心,一下子阵脚大乱,朱序又率亲信在阵后狂呼乱喊"秦兵败啦""秦兵败啦,快逃呀"一传十,十传百,军心动摇大家一齐狂奔,符融一见大事不妙,策马进入阵中驰骋,意图阻止后退,结果反被乱兵冲倒丢了性命。秦兵由此大溃败,死者遮冈布野。谢玄等人在后只管追,也追不及,秦兵未接战的主力部分,闻败即星散,大部分汉族士兵逃回家去了,剩下的只恨爹妈给少生两条腿,一个劲地跑,路上闻风声鹤唳 ,也以为是晋兵来了,昼夜不敢止息,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彻骨,秦兵又饥又冻,死者大半。符坚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冰消雪化。符坚逃到洛阳时,只剩十几万人了。

  随后,心怀叵测的慕容垂与姚苌果然乘机复国。曾几何时还不可一世的前秦在兵荒马乱中覆亡,符坚死在姚苌手中。

返回


扩展资料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在遭到其他民族反抗时,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这些都使西晋以来:“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规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魏书·食货志》)。另外北魏初期因长期征占,官吏无固定薪水,只靠战利品来作为奖励,逐渐统一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而大量贪污与残酷搜括,政府也常向农民调发额外的绢、帛、粮食等。农民所受的惨重剥削使阶级矛盾大大激化,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个政权被推翻,总是基于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的激化。孝文帝改革之所以会大刀阔斧、义无反顾甚至以强制性手段来进行,如果不是出于严峻的形势,会如此吗?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又有哪种形势会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激化更为严峻呢?

  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徙,田地荒芜,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军事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已有五十多年,但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使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仅如此,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也使一些有远见的君臣丝毫不敢懈怠。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消除彼此的民族界限。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三、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他们能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出较客观的判断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这与他们自身具备的超出同时期一般人的素质有关。据史书记载,孝文帝是一个能体察民心、关注民情、注意减轻对百姓剥削的帝王,这种个性品质与百姓的悲惨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促成其改革的决心。

  不仅如此,孝文帝还是一个熟知汉文化并通晓汉族发展史的少数民族帝王"《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魏书·高祖记》),这种孜孜不倦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因此萌发了仿效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南朝的念头;谦虚而务实的秉性,更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可以说,孝文帝对汉族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了解和对本民族落后性的深切感悟,成为其改革的主观原因。

  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各民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异常频繁,混居趋势十分明显,提供了各族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各族人民在共同反抗鲜卑贵族残暴统治的斗争中加强了团结,也加深了了解,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巩"混一戌华"大业,采取了"分土定居,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清楚地意识到顺应民族融合潮流,既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汉族(尤其是汉族地主)的支持,减轻改革的阻力,又能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封建化进程,从而更有效地巩固统治,所以他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返回


扩展资料

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

  王导在今紫金山前占有良田八千多亩,谢安的大量财富也集中到建康,他们是扶持东晋政权的擎天双阙。

  王导(276一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人,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立者,西晋未年,八王内讧,匈奴入侵,西晋王朝大厦即倾,分崩离析。王导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的唯 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他极力劝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为东晋立国打下基础,公元317年,王导依赖北方士族,团结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晋元、明、成三帝为宰辅,用"镇之以静, 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 晋室南迁之时,内外交困,矛盾重重,江南士族不与合作,"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于是王导和扬川刺史王敦一起演出了一幕为琅琊王树立威望的盛大出游仪式。他们利用上已节(三月三)让司马睿乘大轿威风凛凛地行走在庆祝的队伍前,王敦、王导及南迁的北方大族恭敬地尾随其后, 江南豪族见到琅琊王在北方大族中有如此威望,便纷纷前来投靠。为了缓和南北大族间的矛盾,王导一方面积极拉拢土著豪门,许以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川、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大族和移民,使土著与侨民各得其所,矛盾缓和,晋室转危为安了,以后,王导又先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东晋王朝。王导因扶持晋室有功,晋元帝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说明了王导为司马睿的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点明了王家权势之大。

  谢安是南迁大族中的佼佼者。谢安(公元320一385年),字安石,陈郡(今河南太康)人,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然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谢安已40多岁了,因国运每况愈下,他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性沉静,临危不乱,温雅有儒将风度。他曾与大书法了王羲之登冶城(今朝天宫附近)"悠然逼想,有高世之志。谢安在建康20多年,做了两件大事,从而名垂青史。一是他巧妙地阻上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一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简文帝时,炙手可热的桓温掌握着军政大极,曾多次觊觎帝位,都因谢安、王坦之巧妙机智地从中斡旋才未能得逞。简文帝死后,谢安又趁桓温不在建康,拥立司马曜为帝。对此桓温怀恨在心,率领大队人马赶回建康,并指定谢安、王 坦之到新亭迎候、这不啻又是一场"鸿门宴"。王坦之惊慌失措求教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坦然他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及见桓温,王但之汗流浃背,诚惶诚恐慌乱中竟倒执笏板。谢安则不慌不忙,从容就席,并严肃地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守在四方,您为何重兵压境,剑拔弯张呢?桓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撒下伏兵。谢安这才与桓温举杯,风卷幕帐,露出了藏于帐后偷听的桓温谋士郗超,谢安见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一句话说得郗超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桓温也面红耳赤,尴尬万分。桓温知道在道义上是不能压倒谢安的,武力也不能使他屈服,谢安代表了支持晋室的一批世家大族,下敢贸然行功,只好强按怒火,握手言和,晋室凭借着谢安的机智勇敢又得以维持。晋大元八年(338年).前秦统治者行坚率兵号称百万, 挥戈南下,直取东晋。当时符坚曾夸下海口"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当苻坚大兵"入于淮肥,京师震恐" 之时,谢安受命于危难之中,担当起抵抗入侵的重任。他派出谢石、谢玄、谢瑛等将领,率八万北府精兵赶赴前线,并亲自"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审时度势,缜密安排。决战前夕,谢安带着家人,陪着朋友,到离建康城二十里的东山"围棋峭墅",以此来安定民心。晋军与苻坚相遇于淝水,采用谢安的诱敌移动之计,趁强敌布阵方乱,脚跟未稳,一举击溃苻坚97万人军。崩溃的秦兵,湟湟如惊弓之鸟,争相逃命,"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本人也差点做了刀下鬼。谢安决策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奠定了南朝200多年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后人写诗推崇他,"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至今墩下萧箭雨,犹唱当时奈何件。"。

返回


扩展资料

谢安

  谢安是南迁大族中的佼佼者。谢安(公元320一385年),字安石,陈郡(今河南太康)人,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然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谢安已40多岁了,因国运每况愈下,他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性沉静,临危不乱,温雅有儒将风度。他曾与大书法了王羲之登冶城(今朝天宫附近)"悠然逼想,有高世之志。谢安在建康20多年,做了两件大事,从而名垂青史。一是他巧妙地阻上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一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简文帝时,炙手可热的桓温掌握着军政大极,曾多次觊觎帝位,都因谢安、王坦之巧妙机智地从中斡旋才未能得逞。简文帝死后,谢安又趁桓温不在建康,拥立司马曜为帝。对此桓温怀恨在心,率领大队人马赶回建康,并指定谢安、王 坦之到新亭迎候、这不啻又是一场"鸿门宴"。王坦之惊慌失措求教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坦然他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及见桓温,王但之汗流浃背,诚惶诚恐慌乱中竟倒执笏板。谢安则不慌不忙,从容就席,并严肃地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守在四方,您为何重兵压境,剑拔弯张呢?桓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撒下伏兵。谢安这才与桓温举杯,风卷幕帐,露出了藏于帐后偷听的桓温谋士郗超,谢安见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一句话说得郗超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桓温也面红耳赤,尴尬万分。桓温知道在道义上是不能压倒谢安的,武力也不能使他屈服,谢安代表了支持晋室的一批世家大族,下敢贸然行功,只好强按怒火,握手言和,晋室凭借着谢安的机智勇敢又得以维持。晋大元八年(338年).前秦统治者行坚率兵号称百万, 挥戈南下,直取东晋。当时符坚曾夸下海口"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当苻坚大兵"入于淮肥,京师震恐" 之时,谢安受命于危难之中,担当起抵抗入侵的重任。他派出谢石、谢玄、谢瑛等将领,率八万北府精兵赶赴前线,并亲“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审时度势,缜密安排。决战前夕,谢安带着家人,陪着朋友,到离建康城二十里的东山"围棋峭墅",以此来安定民心。晋军与苻坚相遇于淝水,采用谢安的诱敌移动之计,趁强敌布阵方乱,脚跟未稳,一举击溃苻坚97万人军。崩溃的秦兵,湟湟如惊弓之鸟,争相逃命,"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本人也差点做了刀下鬼。谢安决策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奠定了南朝200多年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后人写诗推崇他,"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至今墩下萧箭雨,犹唱当时奈何件。"。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