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八章 两栖类]

两栖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章重点。青蛙是两栖类的代表动物,属于从水生向陆生发展的过渡类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于水陆两栖,弄清这些特点为掌握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打下基础,并利于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例如,青蛙生活在稻田,体色为绿色;生活在水沟边,体色为棕灰色,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即保护色。青蛙的头部呈三角形,游泳时可减小阻力;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在陆地跳跃和在水中游泳。呼吸器官是肺,这是适于在陆地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但肺的结构又不够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而皮肤裸露,体表有粘液,皮肤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正是与其辅助呼吸的功能相适应的。青蛙的生殖需回到水中,在水中、体外完成精卵结合,幼体还需在水中发育;幼体的形态结构与鱼非常类似,全面适于水中生活。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重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突出地反映了水陆两栖的特点:成体虽然在陆地生活,但生殖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生殖季节雌雄蛙虽有抱对现象,但它们各自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需借助水游向卵细胞,精卵在体外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幼体——蝌蚪仍需生活在水中,它与成体有很大区别,不只表现在尾和四肢的有无,它的心脏是一个心房一个心室,用鳃呼吸,身体两侧有侧线,这些特点与成体截然不同,却与鱼相似。可见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这对于我们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和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有帮助的。

  3.青蛙的循环系统的特点和变温动物的概念是本章的难点。青蛙的循环系统的特点是青蛙体温不恒定的根本原因。青蛙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一个心室,心室中同时有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种血有一部分是混合的,这样使血液运往全身的氧的含量减少,从而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少,释放的能量少,身体的热量不足,无法使体温提高,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有变化,这就是青蛙体温不恒定的根本原因,此外青蛙是变温动物也与它身体表面表无羽毛、毛等保温结构有关。可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了青蛙的循环系统特点,那么青蛙为什么是变温动物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教法建议

  一、关于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教学

  在讲述青蛙的外部形态时,可发给每组学生活蛙一只,按照教材要求,边观察、边讲解、边谈话,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观察记录(见下表),进行填写。(如时间不够,也可当堂回答或在课后填写。)

  教师在讲述青蛙的外部形态时,可与鱼的外形进行对比,以此说明两栖动物比鱼类的外形复杂、高等。

  1.青蛙有支持和运动用的四肢。青蛙的四肢比鱼的偶鳍是更进化的运动器官,青蛙的四肢分节,运动灵活,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点。

  2.青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发达,如眼和耳感觉较敏锐,有呼吸器官鼻孔,这些都与青蛙的陆上生活相适应。教师在讲述时还可说明蛙眼具有对活动物体感觉敏锐的特点,青蛙可捕食正在飞行中的昆虫,在捕获活动的食物时,青蛙判断食物的方位、距离和速度都十分迅速而准确;但是对静止不动或死的昆虫则视而不见。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作下列小实验。

      在盖有细铁纱的玻璃缸内放进饥饿的青蛙,再放进几只活苍蝇或飞虫,则可看到青蛙跃起捕食飞虫的情况。(也可用细线拴上死苍蝇或小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也会跃起捕食。如挂在细线上的昆虫不晃动,青蛙就不予理睬,而眼睁睁地饿着)。科学家根据蛙眼的特点,研制成“电子继眼”,用来对起飞和降落的飞机进行监视,当发现飞机将发生互撞时,能及时发出警报。这些内容的讲述,能丰富学生的仿生学知识,并增加他们学习动物学的兴趣。

  3.教师也可先参照挂图讲解,后观察实物。

  二、关于青蛙的结构和生理的教学

  教师在青蛙的呼吸的教学过程中,可与鲫鱼的呼吸器官相比,向学生讲明:青蛙用肺呼吸,这是对陆上生活的一种适应,从鱼的用鳃呼吸到蛙的用肺呼吸,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重大的进步。但是蛙的肺结构简单、原始,仅靠肺呼吸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还必需皮肤辅助呼吸,从这方面可说明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青蛙的循环系统的教学,向学生简单介绍青蛙产生了两条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结构比鱼复杂,这与肺的产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这种循环的特征是适应陆上生活的结果。向学生强调青蛙的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和1心室组成,左、右心房有间隔,互不相通,但都与心室相通,因此而出现“混合血”, 这样的血液输送氧的能力较低。学生在了解青蛙的血液循环特点后,进而引出变温动物和冬眠的概念。

  三、关于青蛙生殖和发育的教学

  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发给每组学生一份青蛙的个体发育浸制标本,教师可用剪贴图配合教学(如有幻灯、录像或电影配合教学则更生动)。讲课前可在一张纸上绘有池塘、水面、草地等背景,讲课时边讲述边把青蛙个体发育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剪贴图分别沿着箭头方向逐一地贴上去。这样用剪贴图与青蛙的个体发育浸制标本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

  2.课后如有条件,可发动学生实际观察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组织他们采集少量的蛙卵,饲养蝌蚪和幼蛙,并可制作青蛙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将课外实验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观察蛙卵的发育时可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当蝌蚪发育成带有短尾的幼蛙时,就开始用肺呼吸,因此必须将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放入饲养的容器内,供这些幼蛙登陆。

  3.讲课时要注意两点。

    (1)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教师应理解青蛙的胚后发育为变态发育。要强调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这一特点,这是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陆生动物的重要原因。

    (2)从外形上看蝌蚪与幼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有尾与无尾方面,但应明确这不是唯一的区别。两者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还存在有许多不同之处。

    最后,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教学中应避免使学生形成“凡是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两栖类”的模糊认识。应向学生讲清:为什么把青蛙和大鲵等动物称为两栖动物?这要从脊椎动物的演化史来看,两栖类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同时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才能叫做两栖动物。这样来讲清概念,就可区分两栖动物与水栖爬行动物(如龟、鳖等)和水栖哺乳动物,不致在概念上混淆不清。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