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六章 节肢动物]

第一节 蝗虫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蝗虫
  蝗虫为植食性昆虫,除摄取营养外还获取水分,对庄稼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因其主食禾本科植物,严重危害水稻、小麦、高梁等。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是典型的昆虫代表。身体分为明显的头、胸、腹三体部。头部较小,向前突出。有一对触角呈丝状,由20余小节组成,是主要的触觉、嗅觉器官。口部有一对大颚,在小颚的配合下,弄碎食物。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前足和中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特别强壮,故蝗虫的弹跳能力很强。常见的蝗虫有两大类,一类飞蝗,适于远距离迁飞,一类为土蝗,只能短距离飞行,为土生土长。

  蝗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蝗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即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不经过蛹阶段,幼虫与成虫没有多大区别。

  蝗虫群聚性生活,对庄稼的危害很大,尤其是飞蝗的集体迁飞,沿途破坏庄稼,造成严重的蝗灾。例如1938年,我国江苏省发生蝗灾,蝗虫漫天飞舞,曾使得沪宁线上的火车司机因看不见方向,不得不停开而晚点。所过之处,留下满目疮夷。再如1942年,河南省某县城发生蝗灾,所过之处水稻、芦苇全被吃光。甚至窗户上的浆糊纸也被吃。现在有许多灭蝗虫的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甚至用飞机大面积喷撒农药等防护措施。

科学家正试图找出一种阻碍蝗虫结群的新方法
  蝗灾是世界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灾害之一,现在科学家们朝着防治蝗虫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个蝗虫可通过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来吸引其他蝗虫,成群的蝗虫聚集到一起,能在数小时内把一片农作物破坏殆尽。

  每年,在非洲和亚洲都有大片农作物被蝗虫毁坏,造成粮食短缺。研究人员发现,蝗虫一般都是单独产卵孵化的,但是如果需要与同类联系,蝗虫可以迅速改变联系方式,集结成群。此外,蝗虫群中的雌性蝗虫实际上可以控制卵中的基因,诱使刚刚孵化出来的蝗虫加入群体。

  研究人员已经从雌蝗虫的卵中提取了数种化学物质,并且已经接近于分辨出其中用于吸引其他蝗虫的化学信号。

  一旦这项研究获得成功,研究人员希望能设计出一种能干扰并阻止蝗虫结群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还希望能利用这项研究成果找到更好的预测蝗虫形成群体的方法。   

鱼吃蝗虫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大群蝗虫所造成的灾难,有些人可能目睹了30年代大平原上的瘟疫及尘暴所带来的灾难。还有的人可能见过非洲的蝗虫群,一群足有100~150亿只,它们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大地就像遭过火灾一样。谁能忘记《出埃及记》中记述的埃及大地上的第八次蝗灾呢?

  当无害的蚂蚱聚集过多时,它们必须迁移。这时它们就进入蝗灾阶段。在它们迁移时,它们是一切的主宰。随着它们体形加大、翼展加长、力量和耐力加强,没有任何东西、或任何生物能阻止它们的空中入侵。但蝗虫的上帝显然忽视了一件武器——风。蝗虫成群飞行时受到风的支配,它们会被风吹到海中而找不到落脚点。有的海员曾在远离大陆1200英里的地方看到过大群的蝗虫。当最终体力耗尽时,这些蝗虫由于不能补充食物,成群地落入海中。

  由于这些蝗虫的迁移,毁坏了大面积的庄稼而导致饥荒。但在风的安排下,它们又成了海洋生物的佳肴,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掠夺他人食物的最终要成为食物。     

蝗虫坐在土豆上看《星球大战》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些科学家发现蝗虫飞行时具有一种躲避运动物体的特殊功能,并准备模仿这种功能来研制一种供汽车使用的监测装置,用以帮助减少道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科学家们发现,蝗虫在快速飞行的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飞行中的其它昆虫和鸟类,即使在它们成群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撞到一起。蝗虫的这一特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蝗虫的大脑里有一种起运动监控作用的神经细胞。科学家们首先把电子传感器安在这些特殊的细胞上,然后,为了给蝗虫模拟出撞击的视觉效果,科学家们让蝗虫坐在用土豆雕成的椅子上,反复地看影片《星球大战》最后的激战部分。结果发现,当帝国战士向蝗虫冲过来时,传感器中的电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这些细胞发出了信号,指示蝗虫作出躲避的反应。

  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电路,并把它安装进了一个小型机器人中,结果,这个机器人也成功地躲开了运动物体。

蝗虫大爆发之谜
  提起蝗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是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害虫。蝗虫的踪迹遍布全世界,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害。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这种天气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这却给农作物害虫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便利条件,这样,蝗灾便爆发了,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发生了较大面积蝗灾。

  蝗虫在黄淮海和海南岛等地区大面积发生,受灾面积达1000多万亩。其中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区情况尤其严重,有的区域蝗蝻 (蝗虫幼虫)密度每平方米达2000多只,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有一段时间,各地防治蝗虫已到关键时期。在河北海兴县召开的全国夏蝗防治现场会上,农业部要求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切实抓好组织措施,抓好治蝗物资和技术方案的落实,保证当年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

  有关方面专家指出,由于受异常气候的影响,我国蝗灾隐患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今后仍需要增加投入,加大蝗区生态治理力度,通过标本兼治,蝗灾就可得到控制和治理。

  蝗灾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几乎在我国出现蝗灾的同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也爆发了大蝗灾,其灾情之严重是历史上罕见的。小小的蝗虫竟让俄罗斯这样的科技强国束手无策,奈何不得。而在我国华北等地也出现了同样的蝗灾,由于科技人员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很快就控制了灾情。这说明蝗灾并不是不可以防治和控制的。

  那么,蝗虫大爆发的缘由和情形如何呢?

  每逢蝗灾爆发时,一群群的蝗虫铺天盖地,乌云蔽日般东奔西撞,它们所到之处,各种绿色植物均遭暴殄,惨不忍睹。譬如,1988年,非洲的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境内,发生了数十年罕见的蝗灾,仅一群蝗虫就可达1000亿只以上。

  蝗虫属于直翅目,昆虫纲、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飞蝗通常分为两种生态型,即独栖型及迁移型或称“群居型和散居型”。独栖型一般在傍晚稍有迁移习性,但对农作物危害稍轻。迁移型经常集成大群迁移,是严重的害虫,圣经上就有有关这种飞蝗爆发的记载。

  独栖型和迁移型飞蝗形态上有一定区别,有人认为这与取得食物方式有关。最为有名的蝗虫是沙漠飞蝗,体长5 厘米,迁移型是粉红色。另外还有亚洲飞蝗,均可引发蝗灾。我国常见的飞蝗就属这种。

  南美飞蝗、北美的洛杉矶飞蝗、迁移飞蝗等几种飞蝗的分布面积最广,在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其踪迹。

  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

  尽管如此,蝗虫为何要集团行动依然疑问重重,令人费解。不过,科学家近来研究发现,蝗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身体相互接触传递某种信息,刺激蝗虫体内黑化诱导素大量增加使蝗虫体色由绿变黑。这种黑化诱导素可能成为了解蝗虫集团行动的重要线索。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独栖型和迁移型这两种生态型能相互转变。由于温度、湿度和栖息密度的影响,这两种生态便能互相转变。我们相信,掌握环境条件,预测和控制迁移型的飞蝗的行踪,对防治蝗虫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变害为“宝”,让蝗虫走上人们的餐桌,据研究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样既控制了蝗虫又给人们带来一道美味佳肴。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