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化学 -> 初三上学期 -> 第五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六节 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6 22:23:0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甲烷的发现与使用

  甲烷有丰富的天然来源。它大量存在开采石油的天然气及煤矿中。植物在水中或潮湿处腐烂也产生它,所以甲烷又名沼气。因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它。

  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我国西周年代写成的算卦占卜的书《周易》中,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说:“象曰:‘泽中有火。’”这里的“泽”就是沼泽。“火井”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根据现已发现的文字记载,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长城内外,南到云贵高原,西至玉门关外,东临黄海之滨和台湾省,古代都曾发现过天然气,有的地方早在2000年前就钻凿了天然气井。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里,刊出“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的图,就是摘自明朝学者宋应星(1587——?)所著的《天工开物》。这是一本记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书。其中有讲述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的情景。

  18世纪的欧洲科学家们发现了甲烷后,科学地研究了它。发明电池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A.Volta,17451827,17761114日、21日、26日和128日写给他的友人的信中,叙述了发现甲烷的经过。他在意大利北部科摩(Como)湖的淤泥中收集到一种气体,是用木棒搅动淤泥,让冒出的气泡通入倒转过来并充满水的瓶中。他点燃了这一气体火焰呈青蓝色,燃烧较慢,需要10-12倍体积的空气才会燃烧爆炸,不同于可燃性空气(氢气)的燃烧。

  提出原子论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也和伏打一样收集了沼气,并进行了研究。

  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发表燃烧甲烷和氢气的报告。他测定了甲烷比氢气重。而且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他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

  从1617世纪开始,欧洲各地的煤矿就时有爆炸事件发生,矿工携带照明的矿灯进入煤坑后,火焰变成蓝色,矿工们认为这是由一种坑气造成的,甲烷正是爆炸得罪魁祸首。

  今天煤矿中通风设备得到改进,照明采用了电池灯,甲烷已经不再是造成煤矿爆炸的罪魁祸首了。它已成为制造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和农村、城市使用的一种燃料。

  我国许多农村把秸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等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经过几天后,就有大量甲烷生成,可用来照明或作燃料。

  我国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从盛产天然气的地区把天然气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通向各地,进入千家万户,作为燃料。家庭中燃烧天然气比燃烧焦炉煤气清洁,它不会带来油迹。

  燃烧天然气不会排放硫化物,排放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量也汽油低,因此北京市及我国一些城市已用天然气代替汽油,用作大客车、卡车的燃料。


扩展资料

你听说过可以燃烧的冰吗?

  一种特别的物质被科学家发现,它存在于300―500米海洋深处的沉积物中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其储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1立方米的它可释放出相当于天然气164倍的能量。在能源紧缺的现在发现它真可解燃眉之急。

  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日本、印度都开始大规模的研究和勘探,旨在争夺未来。但如果开采不当,它同样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海底滑坡、海啸地震、全球环境恶化、岛屿和低洼地区将成汪洋……

  这种看起来像冰霜的物质叫“可燃冰”,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呢?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人类如何开采、利用“可燃冰”?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但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由海水进入大气层。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要大21倍,因此一旦这种泄露得不到控制,全球温室效应将迅速增大,大气升温后,海水温度也将随之升高、地层温度上升,这会造成海底的“可燃冰”的自动分解,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开采必须要受控,使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都能被有效收集起来。

  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同样也有新的困难,只有合理的、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的为人类造福。


扩展资料

酿酒

     我国相传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禹时代,仪荻或杜康就开始造酒,但难以考证。不过按一些史书记述,在夏后的商、周时代里,奴隶主和贵族在祭祀上已不少了酒,当时饮酒是非常盛行的。

     我国最早使用谷物酿酒,并且发明了用曲酿酒。制曲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曲中含有霉菌,用大麦、大豆、麸皮等作为培养基人工培养而成,既具有使淀粉糖化的能力,还有使蛋白质分解的催化作用。霉菌的种类很多,空气中的杂菌又不少,如何使制得的酒曲效率高、副作用小,必须经历长期的摸索和总结,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约公元5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一部农艺技术书籍。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述有我国古代多种制曲的方法。

  劳动人民在长期酿酒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利用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以制造含酒精浓度较高的蒸馏酒。未经蒸馏的酒中酒精含量(体积分数)不超过20%。我国古代小说里描述的大碗喝酒都不是蒸馏酒,而是低浓度的酒。例如,《水浒》里武松过景阳岗打虎前在 客店里“前后共吃了十八大碗”,如果是蒸馏酒,应当醉得不省人事了,还哪能打死老虎。

  淀粉+H2O 麦芽糖 +H2O 葡萄糖 酒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