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物理 -> 初二下学期 -> 第十四章 功

第二节 功的原理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5 10:02:5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利用杠杆和动滑轮的实验,得出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结论.本次修订已将斜面内容改写成“阅读材料”.原因是大纲没有对此项提出教学要求,所以课本用功的原理研究斜面,得出斜面可以省力.对于“功的原理”,课本是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而没有采取从“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得出结论的写法,是考虑前一种写法具体一些,因而也容易懂,用它分析斜面省力更方便.前一种写法有它的局限性,即只适用于理想机械,不如后一种写法更具普遍意义,也适用于实际机械,但大纲对“功的原理”只要求知道,所以课本斟酌再三,还是采用了较易接受的写法.

  教学建议

  在前一章“简单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在引入本课题时,可以通过复习简单机械的作用,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的简单机械,它既能省力,又能少移动距离?也就是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省功的机械?”还可以告诉学生,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直到18世纪才搞清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节课是通过杠杆和动滑轮做功的演示和计算概括出功的原理.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杠杆和滑轮的有关知识.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这时的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各多大,什么是使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时的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又各是多大.只有明确了这些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功的原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建议在小黑板上安装杠杆(见教材图14-4)和动滑轮(见教材图14-5)的活动教具.在小黑板上画几条等距离的水平线,以便直观地测出手移动的距离和机械克服阻力移动的距离.

  3.不论是演示杠杆做功还是动滑轮做功,都要求学生明确指出哪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及动力移动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及机械克服阻力移动的距离.然后再确定它们的具体数值,填入记录表中.

  4.演示杠杆做功时,先测出砝码重,再用杠杆平衡条件算出手的拉力.手的拉力方向要始终竖直向上.这样虽然砝码和手的运动轨迹都是圆弧,但是由于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手的拉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上,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即hs,而不是弧长或弦长.

  5.演示动滑轮做功时,也是先测出钩码重,再计算出手拉动滑轮的力,再测量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手移动的距离s,演示中动滑轮重是忽略不计的.

  6.演示中动力要用公式计算出来而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这是因为这儿研究的是理想机械,杠杆和滑轮运动中的摩擦力和它们本身受到的重力都忽略不计,而用弹簧秤测出的动力则是实际机械的动力,它受摩擦与机械本身重的影响,用它测出的动力来计算功将不等于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甚至得不出两者近似相等的结果.会使学生对功的原理产生疑惑.

  7.通过演示得出功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用机械呢?答案是:因为使用机械可以改变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使用机械还可以改变做功的快慢;使用机械还能够比较方便地完成人们不便直接完成的工作等,所以使用机械是有许多好处的.

  要向学生强调,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循的普遍原理.它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

  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选学“斜面”.教师首先列举一些使用斜面的实例,指出用功的原理可以很容易分析斜面的省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应用功的原理推导出斜面公式 ,说明斜面省力的道理.向学生指出:用功的原理分析斜面得出的公式是否正确,还要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做教材图14-7的实验.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动力将大于理论算出的值,应向学生说明原因.并且指出用减小摩擦的方法可以接近计算结果.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