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语文 -> 高三上学期 -> 第二单元

8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的结构简析
全文共13自然段,结构谨严。(1-5)是第一部分,总说欣赏诗歌需要再创造。(6-11)是第二部分,谈寻求诗的言外之意是欣赏诗歌一途。(12-13)是第三部分,谈读诗要“猜”“即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是欣赏诗歌又一途。
作者为欣赏诗歌而给欣赏者指明的途径是完全符合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规律的,对阅读和欣赏诗歌有着路标的重要作用。作者对诗歌特点和艺术规律烂熟于心,举例精当,说服力强。全文共举八首诗歌为例,有古诗有现代诗,风格不一,内容迥异,极具代表性。学习本文后,学生完全可以触类旁通,循本文作者所指明欣赏诗歌的两途,去新诗的宝库中寻幽探秘,在诗歌的美妙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本文的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论诗》,原文是以书信形式发表的——《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选做教材曾做了部分删改。作者谢冕是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歌评论家,全文紧紧围绕着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谈诗歌欣赏中的几个问题,由于作者本身的艺术修养,对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所以谈的到位,谈的透彻,令人信服。认真的学习本文,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尤其是提高诗歌(重点是新诗)欣赏能力是很重要的。
作者以《我爱这土地》《长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来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这个角度是个鸟瞰的角度,作者居“欣赏”之高,临诗歌“意象”之下,具有纵目四览,尽收眼底的极强概括力。这一角度,可以算做是一个总说。作者恰当地把欣赏诗歌提到了一个可能读诗的人从未想象过的高度——欣赏本身也是创造,是对原作的再创造,欣赏本身是欣赏者能力、水平、创造力的聚集。作者在举例中,详尽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总不是直来直去表现的,如果直来直去的表现,文学作品也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它迷人的花环了。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主题,展示内涵的,但这形象却需要每一个读诗人的去深思、去揣摩,去展开无尽的遐思,联接起一个又一个的想象才咀嚼出这里面的“个中三味”,从而有感,有悟、有得。读诗,需要读诗者的再创造。在高屋建瓴的阐述了这个问题后,作者寻求言外之意和诗歌欣赏中需要对诗歌不连贯的语言“加工”这两个方面去阐述。这两方面的阐述其实是在“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一总说的大前提下的两个分说。它是从诗歌欣赏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提示我们,如何进行再创造即如何去欣赏诗歌,等于是指出了两条欣赏诗歌的途径。
  其一是欣赏诗歌要注意寻求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贵“曲”不贵“直”,所谓“曲”就是含蓄,耐人寻味,诗歌象冰山,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角。诗歌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角,它大部分都在文字背后,需要你去探究,寻求。作者举了《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虞美人》为例,形象地印证了这一论述。其二,是欣赏诗歌需要对诗歌不连贯的语言进行“加工”。诗歌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跳跃性”。它不可能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字不落的表述出来,真要那样,也不叫诗了。诗的语言之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欣赏诗作的时候,读者要把跳动跃的诗歌语言,在自己的脑海补充,连贯,以利于“综合性思考”,更好的理解诗作的内涵。

关于朗读文章的教学建议
本文应要求学生朗读为好。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对诗歌欣赏方法的理解。朗读方法可多种多样,如由男女同学各依次读一自然段,引用诗歌和阐述性文字分别由两部分人来读等等。教师可多想办法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建议采用讨论式 十 实践练习的课型。也就是说最好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在介绍有关作者材料之后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的题目就围绕着“如何欣赏诗歌”进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理解“欣赏是再创造”,“欣赏有两种途经”就达到目的,千万不要再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老一套。那样,打消了学生新鲜感,反到舍本逐末。
第二课时,运用所学欣赏方法去具体实践。写出欣赏文章,一部分由老师评阅,一部分由学生传阅,一部分拿到课堂上讨论。

返回顶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