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语文 -> 高三上学期 -> 第一单元

2 人是什么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法建议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作品。作者抓住了“人”最想解开谜底的问题—人是什么?展开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论证,层层深入的引导读者如登险峰,如涉急流,如履平地般的逐渐认知自己—人,逐渐在冷峻的理性思考和火热的感情迸发中,明确人生的意义,鼓起在人生长河中前进的风帆,去搏取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胜利。让学生认真学习此文,收益会颇多的。
  基于如上分析,我们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诗句,总计有十几处之多。这些名言、诗句,或深沉而富于理性,如爱因斯坦的话—“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有的欢快而热烈,富于激情,如《翠堤春晓》的插曲—“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的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你曾说,你爱我,啊!我们心心相印,我们欢笑,我们哭叫,然后分手时刻来到,别忘了,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除了上述的引言之外,作者自己或叙述或议论的语句,也都具有上述特点。所以,这篇文章非常适于学生高声诵读,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体会。本文文字不艰深,内涵丰富深刻但不晦涩,所以,教师不必多讲,甚至可以不必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教师可对学生的诵读做恰当的点拨。如读哲理性强的句子,节奏宜缓,给听者和自己都留下思考的空间;读富于感情色彩的句子时,节奏宜快,音调宜高,显示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人是什么》的结构
本文的脉络清晰,以设问句总起全文,让这个问题——人是什么?由始至终牵动着读者的思绪,不断的在一步一步对“人是什么”的探究中,激发起读者愈发高涨的阅读欲望。然后,作品分两大部分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和回答。第一部分是名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列出名言是佐证名人的观点。这一部分到“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第二部分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到文章结束。这一部分引用名人的名言和诗句,是为确定作者自己的主张而服务。用行文缜密,结构谨严来评价此文,当不为过誉。


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有许多较为突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或向学生讲解,或由学生感悟而得之。
  1.理性和激情相融。
文章在剖析人,剖析人生时,饱含着哲理的深遂;在解析人生的三部分;追忆、把握和憧憬时,又富于深挚的感情。语言或厚重或有欢悦的律感,随行文而变化,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2.名言的引用。
  名言诗句的引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引用的名言遍涉古今中外,这些名言的主人也是既有自然科学家又有社会科学家。这些引用的名言诗句,从说理的角度,为作者的观点增添了一个又一个的砝码;令读者信服;从叙述的角度,为作者的感情抒发提供了一个遥远而广阔的空间,为这篇本质上是说理的文章,披上了一件有着诱人色彩的文学外衣,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引用。文中有大量的名言、诗句。
  (2)比喻。如“这个教人自强不息的回答总是像伫立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给爱因斯坦极富理性的话做出了形象、生动极富感性的评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