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上学期 -> 第五单元

19 散文诗两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重点难点分析
  《记忆》与《门槛》虽同为散文诗,却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记忆》是从某一特定视角出发,审视社会与人生,表达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丑恶的鞭挞;《门槛》则用一个虚拟的梦境场景,采用象征手法,对义无反顾地献身革命事业的先行者进行热情讴歌。感悟两则散文诗的不同思想和艺术特点,正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建议: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
  2.进行对照比较,辨明二者异同,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的道理。

本文主旨
  《记忆》通过与“年轻的朋友”的对话,逐层形象揭示“记忆”的真谛。文末倒数第二段写到“而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卒章显志,揭示了记忆的真谛:一种忘我的、铭记他人艰辛、铭记人民幸福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
  《门槛》采取了“梦”的形式,主要通过一位俄罗斯姑娘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的对话,勾勒了特定时期俄罗斯社会一个重大的时代现象。用俄罗斯姑娘象征在十九世纪的俄国为革命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三个层次进行:第一、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第二、人物性格(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理想崇高,不怕牺牲);第三,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关于课时分配的建议
  可用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教师可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对《记忆》的学习。第二节课前半节时间,学生完成《门槛》的学习;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分析两篇课文的异同。

关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建议
  《记忆》与《门槛》同为散文诗,却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记忆》从“人”的记忆角度,审视社会和人生,表达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鞭挞。《门槛》则用一个虚拟的梦境场景,运用象征手法,对义无反顾献身革命事业的先行者进行热情讴歌。
  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阅读一篇,再由学生领会方法,比较阅读另一篇。(①不作限制,让学生比较异同。②可从取材、表现手法、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比较两首散文诗的异同。)
《记忆》《门槛》比较提示:
  《记忆》先从记忆的反面“忘却”说起,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而不同的记忆使人生有截然相反的命运,然后说记忆虽然不能永存,但是对后来者多少有点意义,而舍己为人的人将在人们的记忆中长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都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门槛》通过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的情境的描写,来展示革命者理想崇高,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的人格。
  从取材和艺术手法看,《记忆》选取“记忆”这一心理过程的独特视角,运用曲径通幽式的结构(也叫迂回式结构),展示对“人生意义”这一普遍对象的宏观思考,揭示了这一普遍对象的内涵。《门槛》从个别到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一个典型场景中的典型形象,来展示革命者的普遍人格。前者取材比较广泛;后者相对单一。
  在语言上,两文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诗的语言的精美,共同表现在:①语言精短,少用长句;②用自问自答和对话推进内容,而且对话有特色。但两文的语言又有不同,《记忆》重描述,富有理性,闪烁智慧的火花;《门槛》重对话,具有双关性,平实、质朴。
  在意境、情感上,两文都积极向上、感情强烈,爱憎分明,但又各有特色。前者更开阔,多层面,多视角,褒贬取舍,旗帜鲜明;后者显得凝练、深邃,重在赞美,隐晦曲折。

学习《门槛》需注意四点
  1.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
  2.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
  3.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4.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