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三单元

11 胡同文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闲话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这不是牵强附会,白帽胡同旁边,曾有个“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猪毛胡同”附近曾有个“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杨茅胡同附近就是杨梅竹斜街。
  年代久远,有些发音被念走了样,这也不足为怪:汉语地名念走了样的难道就少么?不过有些蒙古语的地名难以考证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扩展资料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
  小四合院布局较为简单,一般是北房(又叫正房)3间,大多都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2间,南房(又叫倒座房)3间,其中最东面的一间开作门洞。大门多是起脊门楼,院内都有青砖墁的甬道与各室相通。老北京人一家两、三辈人多住这样的小四合院,其中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南房一般用作客厅或书房。如西四北三条胡同 19号院。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 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如西四北三条胡同11号院。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如府学胡同36号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老北京人一家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扩展资料

闲话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崐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
  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椽子油成蓝绿色,望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前檐正面中心锦纹、花崐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彩缤纷。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几年裱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室内取暖多用火炉,火炉以质地可分为泥、铁、铜三种,泥炉以北京出产的锅盔木制造,透热力极强,轻而易搬,富贵之家常常备有几个炉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崐前炉火做饭煮菜,不另烧火灶,所谓"锅台连着炉",生活起居很难分开。炉子可将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经年不熄,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熄灭,则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妇每天早晨起床就将炉子提至屋外(为防煤气中毒)生火,成为北京一景。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扩展资料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一抹残淡的阳光柔和的洒在京城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槐荫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远处传来渐近的略带沙哑的吆喝声.....
  当您陶醉于静谧与惬意之中时,您是否想到了这其中的文化底蕴?您是否知道这小小的四合院在封建社会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呢!
㈠宗族观念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宗族、等级、阶级等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等级结构最为重要,它把人们分为皇帝、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准贱民、贱民等等级。 在平民以上的社会集团中,等级结构和宗族结构的成分是完全一致的,上层宗族成为等级社会政权的统治基干,这就是宗族制度与封建政治相结合的基础。
  “天下之本在家”(《申鉴》汉·荀悦)。历史上,先有父系家长制,在此基础上才扩延为封建君主制。与之相应,在伦理上也是先有父为子纲,然后才有君为臣纲。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上。他一方面延伸了社会制度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发挥着社会他种文化所无能为力的特殊功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家的强有力的基石。
  家庭又是家族的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家庭是缩小了的国家,先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矣”(《易经》)。 所以统治者对家庭的安定和家礼的实施十分重视。家庭是礼制的主要对象,是建立在以“三纲五常”为基础,通过祖训、家礼、家范、家规来约束每个家庭成员;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家庭生活自给自足。“生于斯,养于斯,葬于斯”,导致十分明显的自我封闭的结果。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布局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从这一点上来看,四合院不愧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中国古代的家庭是封闭式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四合院也是封闭式的,无论府邸宅第多么深邃,多么广阔,仅只有一个正门,惟以此正门为出入孔道。其开角门、后门、旁门者,全都是因为特殊情况,不属正规。住宅里的设施一应齐备,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从仓库、厕所、厨房,到寝室、起居等等,应有尽有。院门从来都是紧闭,形成一个安全、舒适、宁静的小天地。因此,走街串巷的行贩,要扯着桑子吆喝,手里击着响器,目的就是要深宅大院里的人不用出门就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封闭式的家庭观念,造就了封闭式的住宅,而反过来封闭式的住宅,又起到了维护这种观念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封建家庭关系在结构上是将家庭成员一分为二,即家长与家属。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家庭的结构、规模各有差异,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有一位家长,这是普遍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巩固、发展祖宗家业,培育、造就出扬名显亲、光宗耀祖的子孙后代。历代儒人也都在竭力论证和维护家长权利的绝对性,宣扬着“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思想(《礼记·场记》)。家长制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家庭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
  这种家长制呈金字塔状的等级格局以四合院为舞台体现的淋漓尽致。家庭关系象其他社会关系一样是一种尊卑分殊、等级森严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一般是在正房的东屋,西屋或者是姨太太住,或者是用作书房。儿女子孙住在东西厢房。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
  ㈡ 社会等级
  在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制,其中尤“以建筑形式来明辨居者身份等级是最简易而又收效显著的方法”。所以都城、宫殿、宅第、陵墓等均是以礼为准则设计建造出来的,布局、规模、形式、色彩、装修等处处都体现着礼的制度。同时这些建筑物也就不再单纯的具有使用功能了,更多的是表现出秩序和等级的社会功能。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建筑在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之中。例如对大门的规定,可以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鹰不落等。这不同种类的大门不仅是建筑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以至于外人只要看一眼大门、戗檐、门钉、影壁或门板等,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是文官,还是武将,是殷富之家,还是一般百姓。于此一斑可窥全豹,所谓门当户对,门第相当,正是反映了住宅大门与主人身份地位之间的一种密切关系。
  北京古代建筑的屋面上都要安置吻兽,这原是道教符箓派中的一种镇压法物,以避禽兽、鬼魅、盗贼等的侵害。吻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不同的形象,有的近乎鱼形,有的似鱼非鱼,有的似鸟非鸟,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渐呈龙形,并被列为龙的九子之一。吻兽是安在古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戗脊、围脊等各屋脊的尽头或转折处的,被称作鸱吻、殿吻、龙吻或螭头等,但这些都是帝王宫殿的专用饰件或名词,而一般老百姓的住宅则不敢安装吻兽。但在四合院的正脊的端头,也会有向斜上方扬起的构件,俗称“蝎子尾儿”。皇上家的称作头称作吻,而老百姓的则要称作尾儿,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的反映。
  下面笔者试以门钉为例,阐述等级制度之繁细。
  门钉之始,原是专为实用而设计的。门板的构造,是集通肘版、副肘版、身口版等而成。当将数块板材拼成一整块门板时,必加幅以系之,用钉加以巩固,但在扉面就显露钉子的痕迹来,影响观瞻,所以便将钉帽作成泡头形状,由结构而变为装饰之物。明清以后,才作为分别尊卑的标示。
  门钉之制,最早见于记载是《洛阳伽蓝记》之“永宁寺浮屠”。其言曰:“魏灵太后起永宁浮屠,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五千四百枚,复不金环铺首。”到了宋代门钉制度,据营造法式所载:“每径一寸,即高七分五厘。 每径三寸,每二十枚一功。每增减五分,各加减二枚。” 明太祖光复华夏,刻意复古,曾经命张筹等考证门钉制度,但没有结果。所以明初对  于门饰的规定,如首面摆环,均极严格,唯独门钉,语焉不详。
  门钉数目之有严格规定,据文献所载,实始于清。如乾隆大清会典载:
  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
  坛庙圜丘(土遣)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
  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
  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金钉减亲王七之二。
  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
  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又《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
  顺治九年,定亲王府制,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制减亲王七之二。郡王府制及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同。
  于此繁繁琐琐之中,可见制度繁缛,等级森严之一斑。
  在四合院中房顶上的瓦也有讲究,筒瓦只有皇上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在民居中比较少见,最常见的是合瓦,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灰色的鱼鳞。
  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遗迹却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就是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读出许多东西来。
  ㈢ 堪舆
  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关系的认识在古代称为“堪舆之学”,亦称“风水”之学。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中国却没有专职的建筑师,从事建筑施工的人称为匠人,而这些人的技术在过去只是雕虫小技,为君子所不屑,但却有一部分人负责选址相地,在民间人们称之为风水先生。“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进夫亲肤而已。”而堪舆,乃是应天地之道,合阴阳之理。它虽然有迷信色彩,但它是“探讨、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和人类生存空间关系的一门古代实用学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巫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不失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一所宅院的营建与施工,是属于传承性、程式化的,是采用图样或依凭经验营建的。而择宅相地则是创造性的工作,主要包括择地(地形地势、环境关系)、定方位(中线、宅门、各房位)、调整(避让、符镇、改造)。一般是以罗盘校方位,首先是定院落的方位,在定大门的方位,然后是根据大门的位置定出各房的关系、凶吉,最后是确定各房门的位置,门窗大小,以及排水方向。
  堪舆之学有八句口诀,是定下大门的方位后,以确定其他建筑的凶吉的。每句八个字,第一个字是代表方向,以下按顺时针序列。例如:一所宅院的大门在东南方位,则是“巽天五六祸生绝延”,巽是大门开在东南方向;天,正南离位,代表天乙巨门,属土,吉位;五,西南坤位,代表五鬼廉贞,属火,凶位;六,正西兑位,代表六煞文曲,属水,凶位;祸,西北乾位,代表祸害禄存,属土,凶位;生,正北坎位,代表生气贪婪,属木,吉位;绝,东北艮位,代表绝命破军,属金,凶位;延,正东震位,代表延年武曲,属金,吉位。因此这所宅院的倒座、正房、东厢房是属于吉位,所以厕所要放在西南位,厨房要放在东北或东南部。如果这所宅院的大门开在了西北角,则口诀是“乾六天五祸绝延生”,依上类推,正北(六),凶位;东北(天),吉位;正东(五),凶位;等等,不一一列举。
  此外还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如住宅中各房的房门不可正对,大门不能对着道路要冲,不能对着兽头,不能对着不利方向,不能对着烟囱、屋角,还要设影壁遮敝或置一面镜子,把邪气反射回去。等等。
  规矩的四合院应该是座北朝南, 呈南北长, 东西短矩形大门开在东南角的宅院。按照八卦方位,即所谓的“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宅院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方位,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上说:“《说卦》云:‘巽入也’,盖以巽是象风之卦,风行无所不入,故以入为训……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入为用,故受巽名矣。”大门的方位既有容纳之意,又讨个出入平安的彩头,图个吉利。
  元初兴建大都,是依据既定规划进行的,以皇城为中轴,两侧对称分布,城内的主干道为南北走向,而小街和胡同皆为东西走向。路北的四合院座北朝南,符合规制,那么在路南建房的,门开在哪儿呢?如果路南的这些位置不好的房基,地皮稍有富裕,老北京人就不怕费事,在西侧让出一条小过道,在尽头折而东,门设在东南角,这样这个四合院又是座北朝南了。如果地儿小,又不愿费事的,就把大门开在西北角,即八卦方位中的“乾”位,仍是吉利的。北京还有许多南北走向的街巷,两边的路东、路西的院落又如何符合规制呢?讲究点的,就得在宅院的南侧引出一条过道,门开在东南角,站在院中,就又是座北朝南的了。四合院以垂花门为中线分前后院,前即南方,从火,主光大,故在待客生活之所;后即北方,从水,主藏,故作寝居之处。
  在四合院中,使用色彩还有许多的讲究,除了不同等级使用不同颜色的硬性规定外,其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思想,以及派生出来的五色(青、赤、黄、白、黑)、四时,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设计、实施都起着很大的影响。用全国最大的四合院──故宫作例子,如皇子生活所居的南三所,不但地处皇宫东侧,而且连瓦顶也是绿色。东方,为青色,从木,从春,用以表示青少年成长和蓬勃向上。紫禁城的宫殿、垣墙大多用红色和黄色,而文渊阁,却用黑瓦,灰色青砖。因为黑色代表水,水克火,用以表示图书免于火灾。
  ㈣ 祈福
  走进四合院,一抬头,戗檐上镶着“平安如意”的砖雕,门簪上刻着“吉祥”二字,抱鼓石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迎面的影壁中心斗大的福字,看着就舒坦。拐弯顺右手走,垂花门上绘着各种吉祥纹样的彩绘,窗户上贴着“年年有余”的剪纸。这些装饰物大都具有吉利、祥瑞、祈福的含意,一般来说,它有两种功能,  一是装饰性,二是实用性。
  装饰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生活时的图腾,如龙、凤、麒麟等纹样。我国历代的艺术品,尤其是各种工艺美术品,从殷商时期的玉器,到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以至“秦砖汉瓦”、石雕壁画等等,从纹样到造型和题材内容,如果仔细品味,可以发现,大多具有颂祝吉祥,祈求幸福的含意。装饰物的纹样,又叫民俗图案,或吉祥图案,它的发展是在两宋时期,到了明清这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和图谱,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是以实用性为主、以四合院中的布局和陈设为主体的美的造物。门楼、牌匾、门楣、花窗、雕墙等部位的镂刻书画内容,把传统艺术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来,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中国人所固守的家风、居德。“万世其昌”、“四代同堂”、“吉祥瑞庆”、“子孙万代”、“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等,都昭示出主人的愿望和理想。不难看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儒家文化所涵盖的传统的吉祥内容,是对人生美好未来的祈盼。
  装饰物的纹样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象征,例如龙象征天子,祥瑞;狮子象征避邪,护福等等。
  二是谐音,以蝙蝠的蝠与福、以鱼与余、瓶与平等音同,取其意。
  三是文字,直接用文字,主要是篆书。
  此外,还采用其他比拟、借喻、会意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
  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装修中有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就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墀头是硬山房山墙腿子的总称,其上部由冰盘檐、戗檐等部件组成,这是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常饰以精美的雕刻。砖雕的题材有鹤鹿同春、子孙万代、玩器博古、文房四宝、富贵牡丹、梅兰竹菊、麒麟卧松等等 。戗檐下依次设盘头、枭混、炉口等线脚及荷叶墩,这组雕花盘部常用一个花蓝垫花作为结束。
  吉祥的装饰图案,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比比皆是,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丰富,人们用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用罄的图形寓意喜庆或庆祝,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用牡丹、玉兰表现高雅富贵……等等。
  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其丰富、强烈的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与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它也是幸福、长寿、富贵、志向的化身。而整个四合院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更加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四合院》一书这样阐述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它包涵着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指传统居住的本体,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供体验故都风情的场所,还为人们研究明清北京居住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施工等提供可信的实证;广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涉及了与四合院有关的政治、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有益于地方史研究,还可为电影、电视、文学、美术等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返回


扩展资料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列谈之一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难点之一,就是北京老城区街巷的尺度问题。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建高楼鳞次栉比,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使得旧城区内的街巷不堪重负。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有的街巷尺度本不是为机动车辆而设计的。
  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有两个:一是为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拆房扩路;二是保留旧城街巷原有格局,限制机动车进入。
  从目前情况看,以上两种办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北京旧城街巷尺度的历史及其现状,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从而探索出一种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北京旧城街巷现状
  二环路以内地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经过多次翻修,早已不是原来的尺度了。如最宽的长安街规划红线为120米,实际道路宽度最宽为56米,最窄为32米。而城区内大多数街道虽经几次翻修,其宽度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西四北大街规划红线为70米,现状道路宽只有15米;景山前街规划红线为45米,道路宽仅为13米。 特别是北京的胡同,建国以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空间,建筑到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有些胡同甚至更窄。如前门外大栅栏地区钱市胡同只有0.8米宽,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胡同中随处可见搭建的临时建筑,逐步侵占了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胡同变得曲曲弯弯,更加狭窄。
  就是这样的道路系统联系着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北京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特殊城市景观。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北京的平房四合院保护区是保留这种胡同现状道路系统,还是保留历史上某一时期胡同的尺度呢?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证历史上北京街巷的尺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胡同的演变过程,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房四合院及胡同的保护办法。

  2“匠人营国”—— 历史上的城市街区规划

  北京旧城格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时代,元大都的规划及其建造考虑了北京地区地形的特殊情况,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匠人营国”的规制进行,但是受《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文中的“涂”即道路的意意,“经涂”指东西向主干道,“纬涂”指南北向主干道,“环涂”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古代道路宽度以马拉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轨”为单位,与今天的“双车道”或“三车道”说法类似。
  据《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记载“一轨为八尺”,周朝的“尺”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市尺”单位小,一周尺为23.1厘米(约合0.7市尺)。当时城市东西向干道宽为“九轨”,即东西主干道宽不超过16.5米。这个尺度与原阜内大街和西四北大街的尺度基本吻合。环形干道宽为“7轨”,约合12.9米。城外干道宽为“五轨”,只有约9米。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

  3 北京胡同尺度的演变
  如果把元、明以来北京市区地图加以比较(见侯仁之《北京历代地图集》),我们会发现从元代至清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形状变化并不太大,只是多了一些枝叉,表明“闾里”体制在逐步细化,人口密度增加不大。民国以后,胡同的宽度明显变得狭窄,出现了更多的枝叉,表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许多新建房屋“见缝插针”,甚至逐步挤占胡同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按我们今大的话说,就是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体制的演变,由于封建帝制统治时期等级制度森严,房屋建造得较为规整,旧城内多数地区,特别是较高级住宅区大体上保持了“闾里制”。民国以来,章纪废驰,封建帝制己不复存在,身份不再是划分居住区的依据,因此,胡同里商贩与达官隔壁,平民与贵戚为邻也就屡见不鲜了。
  特别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体制的更迭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许多昔日的高级住宅也因年久失修而衰败,加上大量城市贫民的涌入,胡同的“闾里”制度完全崩溃。除少数几个胡同外,多数胡同尺度己面目全非,而且胡同越来越狭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今天,现有胡同尺度更是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了。

  如果说目前一些胡同的尺度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21世纪的胡同在城市中应如何定位呢? 我们知道,胡同与四合院是形成北京古都风貌与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与四合院必须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成片地加以保留。胡同太窄了不行,净空小于5米的胡同埋设各种市政管线十分困难,汽车难于通过。胡同太宽了也不行,过宽的胡同也就丢掉了历史风貌的尺度感,将不成其为胡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安大街改造工程。平安大街的改造对于疏通老城北部交通干道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由于该大街原来的宽度只有12米左右,规划红线控制宽度为70米。虽然这次道路拓宽到了34米,但在道路两侧建造的仿明清式建筑多为一层或两层的平房,其高度与该大街的道路宽度不成比例。因为当建筑高度与道路(包括人行道)宽度之比接近1∶10时,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就失去了其古朴、亲切的感觉。

  因此,我认为除了交通干道之外,北京的一些胡同,如西四北平房区内的部分胡同可以考虑做到8~10米宽。如果为8米宽,那么路板可以做到4.5~5米,除去可以埋设上下水,煤气管道及电缆外,还可以保持自行车及一条单向行驶机动车道(停车问题另行解决);如果胡同宽度为10米,那么路板可以做到6.5~7米,机动车双向也勉强可以通过。
  当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对于胡同中的穿行车辆必须加以限制,如只允许本区住户车辆进入,拒绝过境交通等。胡同宽为9米左右也符合“匠人营国”制度中“闾里”的尺度,把胡同恢复到最合理的尺度,而所拆除的大多是以后陆续建设的违章建筑。这种以最小的改动,最大限度地保留胡同和四合院传统风貌的办法,还是比较理想的。

  4 结语
  如果说胡同是形成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一个特色,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看什么样的胡同才真正反映了北京的历史风貌,或者说反映出了哪个时期的北京历史风貌。显然,那种贫民窟式的“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过于狭窄、拥挤的胡同,不能代表北京的历史风貌,也不是我们要保留的对象。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在妥善保护古都风貌及文物古迹的同时,要逐步成片地改造北京旧城。因此,对于北京老城区胡同的改造,应该在审慎的前提下,弄清北京旧城胡同的原始状态,从其发展演变及将来人们生活的需求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探索出一套北京胡同居住区保护、改造与发展的方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