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五单元

25 诗词五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的一生,确系“颠沛流离”的一生。他出生士大夫家庭,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但奸臣当道,应试不第,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44岁才得到一个小官。“安史之乱”时他又被俘,后逃出虎口,投奔远在甘肃的肃宗,被任为左拾遗。47岁时关内大饥,弃官西行。最后抵达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筑“杜甫草堂”。

  这小小的草堂,茅草盖就,根本经不住大风大雨。有一次,秋风大作,卷走了屋顶的茅草,晚上大雨骤至,屋内雨脚如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被子多年没换,冰凉如铁,不保暖了,再加上孩子睡相不好,被里也是破破烂烂。家贫如此,怎么能安睡呢?彻夜难眠的杜甫,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妻儿娇小,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作者接着作进一步的遥想,希望千万间广厦突现人间,即使只有自己的草庐破烂不堪,即使自己受冻致死,也值得啊!这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这种胸怀人们、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之星辉,永驻人心间。

  二、《南园》赏析

  这是作者的一首抒发壮志的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求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政治理想,所以诗句中矗立的是“男儿带吴钩”的形象。这幅英雄的打扮,正是体弱多病的李贺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当时唐王朝正值藩镇割据,志洁行芳之士不容于世,挽救和改变日趋颓败的国势、收复沦陷的故土,便成了书生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主题。残酷的现实,惹得书生意气风发,所以,作者牵引你来到凌烟阁,让你看清楚了:能上凌烟阁的功臣们,有哪个是饱读诗书的书生呢?于是投笔从戎便成了作者的人生追求。透过这短短四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男儿形象。也正是这首诗,激发了多少代男儿建功立业、鼎定乾坤。

  三、《梦江南》赏析

  温庭筠的词工于造语,以绮丽见长,被列为《花间集》之首。但这篇词作不事雕饰,寓情深挚,于绮丽中独具一格。从整体看,前四个分句都“淡”入“平”出。“梳洗”,这是对女子日常生活的描述。接下来写女子一个人倚靠望江楼,看千帆点点,看夕阳斜照,看流水悠悠。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前面的描写并无新奇之处,也不能勾起读者太多的想象。但就是这“肠断白蘋洲”,仅仅五个字,确振起全篇,震人心魄,不能不让读者重新想象这位女子平静的内心下不平的内心世界:她在为谁梳妆呢?为什么一个人凭栏而望?她在眺望什么?这么一问,问出了天地乾坤。原来,她在为所爱的人梳妆,她在翘首盼望爱人的归来,江中的每一艘船都成了她搜寻的目标,可每过一艘船,她就要失望一次,她的心就要悸动一下。读到“过尽千帆皆不是”,又不能不让人关注、心疼:夕阳的斜辉已抹在了江面上,她在这儿倚靠多久了?望眼欲穿的她一定愁肠寸断了吧。更为高妙的是,作者以静衬动,默默斜辉,悠悠流水,这都是静态的,正好与女子思恋爱人的万卷波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等待、思念、渴盼、怨怅等复杂的情感变化轻轻荡开,使之悠悠长长,缠缠绵绵,无休无止,读来让人喟叹不已。由此看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就不难理解了。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陆游一生爱国的最好写照。第一、二句写自己虽然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一统中国的爱国心总是热的。“僵卧孤村”是现实生活中诗人的形象,与当年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形象相比,今不胜昔,对于一般人来说,难免唏嘘感叹,人生苦短。可陆游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满心想的都是国家的安危。一个“尚”字,饱含着一门心思、一辈子的壮志——抗金、收复失地。第一句的“僵卧孤村”与第二句的“为国戍轮台”正好形成对照,也在读者心目中速构出了一位久经沙场的抗金老将领的高大形象。第三句讲明了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既指实又指虚。指实是相对作者写诗的那段时间的天气状况而言,所谓指虚是说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第四句转入对梦境的描写,“铁马”说明我在梦中已着上了戎装,“冰河”说明我已到了抗金的最前线。正是因为当晚风雨交加,才有这样的梦境出现,正是因为日有所思,才夜有所梦。这样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平生的夙愿通过诗歌呈现出来,收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五、《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 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六、古代诗词教学方法建议 

  古代诗词的教学,要注意给学生交待清楚体裁、作家作品情况,要弄清诗词的节律、停顿、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特别要是要抓住诗词的意境进行审美鉴赏,使学生初步具备审美鉴赏能力。对于诗词中的难点、历来有争议的观点要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要指点背诵方法,让学生当堂背诵。要整理笔记,积累名人名言。

返回页首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

  《饮酒》:了解诗人的意趣,背诵这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领会诗人托诗寓意的含蓄写法。

  《行路难》(其一):理解诗人在诗句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体会诗歌中所描述出来的农家生活的艰难,认清当时的社会现状。

  《渔家傲》: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二、《饮酒》鉴赏

  要解读这首诗,应从第二句入手,弄清楚代词“尔”指代的内容。“尔”在这里当“如此、这样”解,这句话直译是:要问“我”怎么能如此?也就是说,要问“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原来,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了尘世了。显然,“这种境界”就是指上一句说的境界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众人居住的地方亲自搭建起自己的房屋,由于心境淡远,辞官归家,一切为官的烦忧、都市的车马喧闹已不复存在。何以见得呢?转看第三、第四句诗:住着自己建的房子,东篱下有自己种上的菊花,闲来时采摘一两朵,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偶尔抬头,青苍的庐山悠然地飘入眼前。真似人在景中游!“悠然”一词,更是诗人的妙笔天成。苏东坡想象陶渊明此时的情景是:“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这是何等的悠游自在!傍晚时分,夕阳的余辉中,山间的雾气、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金色和白色相交织,飞鸟结伴而回,不是仙境胜似仙境!难怪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是无需用言语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陶渊明一生执著追求的“真”:人与万物的自生 自成、自在自为性,不受任何外物的纷扰,本自天成。不仅如此,诗人把这种“真”幻化为一种人生社会理想:诗意的人生,纯美的社会。这首《饮酒》不正是诗人这种理想的最真写照吗?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

  有人把孟浩然成为“孟山人”,就是因为他一生不仕(做过一两次小官,但好景不长就辞掉了),但这不是说他不想做官。其实,他40岁之前,一直在家隐居,准备科举考试,他也希望能为朝廷所用,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这首诗就是写给当朝宰相张九龄的,表达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和政治上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诗句从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入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是说八月份秋水大涨,湖面上升,显得平满,涵容着天宇,水天相接处,自是蔚为壮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是写出了洞庭湖滚滚滔滔的声势,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同成为咏洞庭的千古名句。云梦泽,范围很广,一个“蒸”字,说明洞庭湖近处都在水气笼罩之中。岳阳城,是千古古都,落在洞庭湖畔,一个“撼”字,有天摇地动的气势。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可见诗人所写确实不虚。面对着滔滔湖水,“欲济无舟楫”。从文路看,“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 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四、《行路难》(其一)鉴赏

  李白的《行路难》一共三首,这是原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的旧题。本诗是诗人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所谓“行路难”是指世事艰难,当时诗人正值官场失意,虽做过三年翰林侍郎,但只是陪皇帝玩乐而已,这与诗人“功成名就”的理想相距甚远。后又遭到权臣的排挤、打击,被皇帝用银两打发走了。所以即使是“金樽清酒”这种价昂的美酒,即使是价格不菲的菜肴,也勾不起诗人的食欲。只因前途渺渺茫茫,惆怅失意满怀,所以拔剑四顾。鲍照《拟行路难》中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李白的“停杯”句由此化用而来,寄慨遥深。“欲渡黄河”两句,托物寓意,诗人借“黄河冰塞川”“雪满太行山”,比喻壮志难酬,人生途中的事与愿违。“闲来”讲述的是姜太公钓鱼和伊尹乘舟梦日的故事,承接上文,说明人生遭际的变幻莫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重申上文,看似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读到这里,感觉诗人藏了一笔,“今安在”一问,更是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唏嘘感叹人生的无助、无奈,命运对人的无情的嘲讽和捉弄。如果诗写到这儿就搁笔,就如同感受小舟驶入大海,感受沧海一粟 ,只能使人徒生悲观的情愫。就在读者为诗人的失落唏嘘之际,诗人却宕开一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刘宋宗悫语),振起全篇。到此一切“柳暗花明”,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用世的精神跃然诗中。

  五、《观刈麦》鉴赏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诗教理论,非常重视诗歌对于君民的教化功能。他积极主张恢复周代的采诗制度,并多有实践。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正在周至(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上。首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不深入到农村生活中是绝然体会不到的。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幅幅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连环简笔画,并借贫妇人的诉说,贫妇抱子“拾遗穗”的场面描写,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穷苦。可谓直言不讳,作为一任县尉,能体察民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里确实难能可贵。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反而“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六、《渔家傲》鉴赏

  这首词作于范仲淹在陕西守边期间。上阙点染秋天塞外的萧条景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简洁之至!写出了秋天塞外风光与春夏的截然不同,如果改为其它的描绘性词语,纵使再多,也言不尽意。接着作者选取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候鸟――大雁南归来印证“异”。“无留意”,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真是:禽犹如此,人何以堪!“四面边声连角起”这是写将士们在城头吹响了号角,更显得凄凉悲仓。李陵《答苏武书》中:“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正是这种悲景的鲜明写照。“千嶂里”两句,我们联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来理解,不难看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在极尽渲染之下,下阕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便顺理成章。饮“浊酒”、吹“羌管”构筑了边地将士独有的“乡思巢”,也是他们发泄乡思的唯一方式,撩人心境,勾人魂魄。但是,“燕然未勒”,归家无望。你看,将军的头发熬白了,征夫的相思泪流在的深夜的风中。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