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一单元

2 谈骨气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作者吴晗介绍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1931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专攻明史,1934年夏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任云南大学文学系教授,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昆明期间曾与闻一多等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仍继续从事反蒋民主运动。1948年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与夫人袁震一起奔赴解放区。1949年1月,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任文学院院长。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副主席。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发起编写历史小丛书,任《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主编,主编《语文》、《地理》两套小丛书和《中国历史常识》七册。1965年,在江青、张春桥等人策划下,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对吴晗进行"批判",天1969年10月11日含恨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恢复其政治名誉,平反昭雪。吴晗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研究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传》、《投枪集》《吴晗杂文选》、《海瑞罢官》、《读史札记》等100多种。

写作背景
  《谈骨气》一文,选自《吴晗杂文选》,有改动。这篇议论文最初发表于1961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困难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骨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德范畴,又是一个人的品格的表现,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备受人们的推崇。


吴晗的悲剧
谢冰
  在当年西南联大的教授中,闻一多和吴晗的命运特别耐人寻味。闻一多人们说得很多了,这里我想说吴晗。
  说到吴晗,人们自然会想到他与《海瑞罢官》的联系,想到他和"三家村"的命运。看过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深为他的悲惨遭遇而痛心。
  吴晗出身贫苦,在早年的读书生活中,以自已的才华和勤奋,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他前半生的学者生涯中,给他影响他最深的是胡适。
  吴晗在他同时代的朋友中后来是介入政治很深的,也是官做得比较大的,以学者的身份做到了副市长的,这在吴晗的朋友中几乎是没有,虽然这并非是他的愿望,但一进入这样的环境,也就由不得自己了。他多次给周恩来、彭真写信,要求回清华执教,但终于未能如愿,只好下决心做行政工作。
  苏双碧、王宏志在《吴晗传》中说过:"从40年代开始,吴晗的许多著作是古为今用的。"这是吴晗悲剧的深层原因。作为历史学家,吴晗在40年代的古为今用尚有可取处,因为他的古为今用,是自己从直接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一些东西,是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但到了50年代末期,他的古为今用就把自己推向了绝境。吴晗和《海瑞罢官》的关系,就这样开始了。
  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吴晗有过失误,有过政治迷失,但良心还在。50年代批胡适的时候,多少胡适留在大陆的朋友都写了文章,而吴晗没有,这亦难得。吴晗是有才华的明史专家,但由于失去了独立性(且不论这独立性是怎样失去的),最终酿成了悲剧。吴晗是令人尊敬的学者,但我们越是尊敬他,越觉得应从他的悲剧中吸取点什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