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语文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9 在声音的世界里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一、王蒙简介

  王蒙,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在京郊劳动改造。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及若干诗集、散文集和文艺论集,均收入10卷本《王蒙文集》(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他在创作中不倦地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二、王蒙与音乐

  王蒙对声音和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尽管他没有熟练地掌握任何一种乐器,嗓子也不怎么样。音乐和诗情始终是他心中高贵而娇嫩的公主。文革结束后他发表的作品中,仅题目就有许多与声音和音乐有关,如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音乐与我》、《行板如歌》、小说《春之声》、《听海》、《致爱丽丝》、《初春回旋曲》、《如歌的行板》等等。1987年9月王蒙访问意大利,活动结束后仅有一天机动时间,他挑选了佛罗伦萨参观,因为它的名字好听,包括徐志摩对它的译音“翡冷翠”。

  三、王蒙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王蒙认为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对了算命瞎子来说,凄婉的笛音仿佛是奏者的倾诉:人们的艰难孤苦,生活的无依无靠,处境的悲凉落寞,前途的茫然无措,这一切感情都寄托在笛声中了。

  而一切音乐的创作,似乎离不开孤独与寂寞。一个欢乐中的人无法体会失意者的悲伤,一个欢乐中的人也未见得能很好地体会到欢乐的滋味,并把它创作出来。对于唱者来说,所有高亢,快乐的曲子,一旦染上时光的色彩,回忆也会给它抹上一丝感伤。也许同今不如昔,也许因往日不再。音乐,总在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激起一层层微澜。

  王蒙还认为,艺术是属于强者的。因为人的生命会无可挽回地消逝,但艺术,音乐的生命却是永恒的。只要它经得住考验,它就会历久不衰。而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强烈的感情,无论它是低沉忧伤的还是健康激越的,都能抚慰,充实,净化人的情感。人离不开音乐,音乐的生命是永恒的。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波玷污更值的了。

  四、课文中提到的音乐家简介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一生作有9部交响曲、多部歌剧、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及大量钢琴奏呜曲等。

  贝多芬一生的曲风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82-1803)受到古典遗风的影响;中期(1803-1815)转向大胆创新的笔法,呈现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直接开放了其后浪漫乐派时代的来临;后期(1815-1827)转为沉潜内敛,以深刻的人性刻画传达出人类最高理性和理想追求。

  贝多芬的作品种类繁多,以32首钢琴奏鸣曲、九首交响曲以及16首弦乐四重奏为其三大主要支柱,作品中除附编号者外,其余在《未附编号作品》。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者之一。从小就是音乐神童,旅游各地巡回演奏钢琴,25岁时来到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的优秀的歌剧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莫扎特的音乐的深刻和优雅难以分析和用笔墨来形容,他把过去时代伟大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融入他精美的器乐形式之中。莫扎特的音乐灵感既不来自民歌,也不来自大自然。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肖邦简介

  肖邦,(FredericChopin,1810-1849),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在19世纪的编年史中,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一生的作品很多,包括著名的《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等等。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PyotrIIyichTchaikovsky(1840-1893),著名的俄国音乐家。作家生平作品目录:《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五、扩展阅读

音乐和情感

  “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声音(自然的音乐)开始的,“声育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人耳牵心,移神动性”。——“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

  于是作者“投身”于音乐的海洋中,“我”对音乐设有什么门户之见,都非常喜欢:
对于本民族的音乐,乐曲、戏曲“我”都喜爱。“闲适”的小曲,“含蓄”“委婉”的大鼓,“率真”“幽默”的坠子,都使“我”感到亲切、热情。而“我”最“动情”的是河北梆子,那“苍凉高亢,嘶喊哭号”的激昂腔调,让“我”从“压抑”“古老”中感受到“奔放”和“孩子气”,感受到这方土地的豪迈和活力。

  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接触西洋音乐了”,西洋音乐“澎湃”的“情潮”和“强健的欲望”,使“我”感到“强劲”,鼓舞“我”的心灵。“我”对西洋音乐是很精通的,虽然“我”谦逊地说“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肖邦的音乐都给“我”灵魂上的震撼和启迪,使“我”得到“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和生活在同一年代的青年人一样,“我”也“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虽然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苦难和困惑,但是“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这些歌曲和青春理想一起,“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命运的一部分”。音乐超越了当时的政治和历史,而永存在“我”的心灵和人生里。

  对于当代的中外流行歌曲,“我”也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心灵同样被“打动”。并没有因为任何争议和歧见而有所偏颇。

  可以说,“我”的人生、心灵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音乐给了“我”情感的激荡,给了“我”生活的“力量”,“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我”并没有说谎。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