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高中全日制教材 -> 选修全一册 -> 正文

细胞质遗传 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7:15阅读:
字号:|

 

课题

细胞质遗传

日期

 

课时

1

教法

讲授与启发

学法

比较分析综合

教具

挂图

教材分析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形成细胞质遗传特点的原因。

2)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原因。

知识目标

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识记)。

2.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质中的DNA(识记)。

3.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知道)。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学习细胞质的遗传过程中,渗透核遗传和质遗传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的观点。

2.通过介绍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核遗传:核基因,DNA,染色体

在核遗传中,具有两个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无论正交与反交,F1总是表现出显性性状。例如:在豌豆的杂交试验中,无论是以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F1总表现为高茎,其遗传遵循“三大定律”。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质遗传:质基因,DNA,叶绿体和线粒体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实例:紫茉莉质体的遗传,藏报春,玉米,棉花等叶绿体的遗传,高粱,水稻等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微生物中链孢霉菌线粒体的遗传等。质体包括:

叶绿体:含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与叶肉细胞中。

白色体:不含色素。主要存在与植物的储藏细胞中。

有色体: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存在与花和果实中。

 

紫茉莉花斑植株的杂交结果

 

母本

父本

种子(F1)发育成的植株

绿色

绿色,白色,花斑

绿色

白色

绿色,白色,花斑

白色

花斑

绿色,白色,花斑

绿色,白色,花斑

2.特点:

1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母系遗传)

母系遗传: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

2F1性状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但F1仍可能出现性状分离。

3)不遵循遗传“三大定律”

3.原因:

1)受精卵中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如图(1

2)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的。如图(2

 

三.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与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的DNA

说明:叶绿体,线粒体中除了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和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能自我复制(半保留复制,受核基因控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自主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但自主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的在细胞核线粒体上合成的,说明其自主程度有限,对核遗传有很大的依赖性。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的控制,故两者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四.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选学):主要应用在作物育种上。

1.杂种优势

2.核质互作遗传原理

3.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典型例题

1.(2006江苏生物)人的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遗传特点是

A.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男性和女性中均可表现

B.基因控制,但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男性和女性中均可表现

C.突变的基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只在女性中表现

D.突变的基因属于细胞质遗传,后代一定不出现性状分离

2.(2007江苏理综)藏报春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属于细胞质遗传;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

(1)白花、花斑叶片植株①接受花粉,红花、绿色叶片植株②提供花粉,杂交情况如图a所示。根据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特点,①向③传递                  ,而②向③传递                。③的叶片类型可能是                      

(2)假设图b中④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绿色叶片植株⑤:花斑叶片植株⑥:白色叶片植株⑦的比例是           ,这是因为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分离具有                      的特点;后代出现红花、花斑叶片植株:白花、花斑叶片植株的比例是               

【答案】 (1)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物质     细胞核遗传物质    绿色叶片、花斑叶片、白色叶片    (2)不定的     随机不均等     1l

教学后记

本节涉及概念较多,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认识,效果更好。

            

 

上一篇: 第二节 生物固氮 教学设计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