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三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文言虚词
文件大小 72KB
所属分类 高三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4:3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文言虚词

——语文复习系列之六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小练习:

1、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顷之,烟炎张天

(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1)(2) B(2)(4)

C(3)(4) D(1)(3)

答案:D

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我见相如,必辱之。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3)遽扑之,入石穴中。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5)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 "之"。)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小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

(3)吾其还也。( )

(4)其若是,孰能御之?( )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6)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11)妻跪问其故。 (1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13)成以其小,劣之。 (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7)其为死君乎?

三、而:

(一)作连词,表示各种关系:

1.蟹六跪而二螯。 ★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军惊而坏都舍。

★通“如”,好像,如同。 7.吾恂恂而起。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二)用作代词: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

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0.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小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4、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6、朝而往,暮而归。 7、掩口胡卢而笑。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13秦师轻而无礼。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余闻而愈悲。 1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7灭滑而还。 18吾尝终日而思矣…… 19而翁归。 20若欲死而父。

四、为 :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用作动词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的意义: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3)如姬为公子泣 ( )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

(二)、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户

答案: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5、因而化怒为悲。 6、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7、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1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为坛而盟。 1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三)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五、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练习:

1、下列文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A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B 以啮人,无御之者

C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赵十余年

E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F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

注释:B,都表假设 ,如果

2、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樊哙侧其盾以撞。 (2)忽魂悸以魄动。 (3)各各竦立以听。 (4)然而隐忍以行。 (5)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7)遂拔以击荆轲。 (8)遂自投汨罗以死。 (9)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10)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2)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4)将以衅钟。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长于臣 ( )

(7)赵尝五战于秦 ( )

(二)、找出“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战于长勺

B 晋于是始墨

C 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D 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

答案:C,表被动,其它为“在”

(三)解释句中“于”字的用法:

1、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6、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7、君幸于赵王。 8、受制于人。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0、不拘于时,学于余。 11、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2、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七、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小练习:

1、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 A,表示假设关系的结果, 那么。

2、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

(2)芙蕖则不然 ( )

(3)非死则徙耳( )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5)学而不思则罔。(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

(8)孔子,千古之则。( )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

小练习:

解释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

(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

观所谓石钟者( )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樊哙出( )

(6)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 )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凭借、依据等。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小练习: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7、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8、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古之让天之下者,是去监门之苦而离臣虏之劳也。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小练习:

写出下列“者”的用法和意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

(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异也(  )

语助提顿

语助判断

语助,个、样

语助表提顿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小练习:

1、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河水清且涟漪

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

2、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1)不出,火且尽

(2)兽相食,人且恶之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4)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且行千里,谁人不知?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小练习:

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 )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表判断

表肯定

表疑问

表感叹

表停顿

十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小练习:

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

吾无罪!”

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C 欲安所归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 )

十四、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小练习:

1、指出下列“焉”的意义:

(1)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 )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4)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5)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

于之

哪里

于之

十五、与:

1.?作介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2、作连词用,相当于“和”“及”等,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语气词,通“欤”,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解释下列“与”的意义:

(1)与斗卮酒( )

(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

(3)颇与中国同俗( )

(4)何其爽与?( )

(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

小练习:

十六、何:

1、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等,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大王来何操?

2、副词,表反问、程度等,如:

  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3、复音虚词“何如”,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小练习:

解释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何者?俨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豫州今欲何至?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5、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十七、乃:

1、代词,相当于“你”,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副词,相当于“才”“却”“于是”等,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表判断,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小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甚至)

十八、若:

1、代词,你(的)、你们(的),如: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2、连词,表假设,如:

  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

3、指示代词,这样的,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复音虚词“若属”“若夫”“若何”: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

  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句首发语词)

  若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怎样)

小练习:

1、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

(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    )

(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

(   )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

(4)若是其甚与(    )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   )

连 ,如果

连 , 或

代 , 你们

动 , 像

动 ,如

相关资源:
·兵车行
·句式转换
·浙江省作文优质课2
·宝玉挨打9924771939
·等待戈多9924771944
·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诗歌解读9924772058
·话题作文漫谈
·中国古诗专题
·将进酒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