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9阅读:
字号:|
学习要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者概况。 
  2、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并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二、学习步骤和内容: 

  <一>了解作者简况:
  1、姓名字号:钱钟书,字默存,一字中书。 
  2、籍贯:江苏省无锡市。 
  3、生卒:1910~1998年。
  4、基本评价: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5、主要贡献: 
  (1)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3)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二>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全文8个自然段,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明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早,戏剧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第7自然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作者在第3自然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较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 轻鸢剪掠,原因是 “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自然段(第4自然段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起,到“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止;第5自然段从“巧得很”起,到“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止)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结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作者在第6自然段(这段起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止于“除以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自然段(自课本12页“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起,到13页“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止)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全文结构可简单图示为: 

  

  也可以将全文的结构简单图示为: 

  


  <三>理解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对比的写法,如下表: 
  

  2、善于引经据典。 
  第一自然段引英国诗人勃莱克的话“作概论就是傻瓜”,阐述戴高帽,说空话、大话的不妥,谈中国诗就该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第二自然段引用《百喻经》空中楼阁的故事,论述中国诗的早熟、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第三自然段引用《沧浪诗话》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六一诗话》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句,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还引用法国诗人魏尔兰的“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着确切”名句,论述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诗具有富于暗示的特征;又引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赞颂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 
  第六自然段引用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谓的“野蛮犬吠”,从反面论证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可贵和美好。 
  第七自然段引用古罗马霍瑞斯的《讽训集》卷二第六首,论证外国诗同样有田园诗,且卓然自成风会。还详引英国诗人格雷的《墓地哀歌》和德国诗人的《漫游者的夜歌》,以证明“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3、既有深刻的理性分析,又有生动的感性体悟,水乳交融,深入浅出。
  例如作者在第六自然段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时,就这样生动地打比方:中国诗笔力轻淡,好比蛛丝网,西洋诗笔力雄厚、沉重,好比钢丝网;又比如说,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这些是感性的体悟。接着作者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刻的理性分析,“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也与人的审美理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有关。文章就是这样将感性体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 
  即使对诗的理性分析,作者也不忘做描绘,打比方,例如作者分析中国诗笔力轻淡的原因时,便这样写道:“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将深刻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讲了出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