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曲靖一中2009年高考冲刺指南》讲稿3(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5阅读:
字号:|
 2. 现代文某篇布局
示例1.20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蹁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2.2007湖北卷《日月行色》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
(1) 女主人共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憋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憋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 ①突出了人物可爱的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示例3.2008江苏卷《侯银匠》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
(1)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2)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考点:铺垫、伏笔
谋篇布局
结构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递进式(层进式)
并列式
伏笔照应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情节自然,合情合理,同时能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使文章出色生辉,峰回路转,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紧凑。
蓄势铺垫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的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引人入胜,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
抑扬
先抑后扬(为抑先扬)∕先抑后扬(为扬先抑),常常与反衬并用。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倒叙悬念
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以引起悬念,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枯燥和结构的单调呆板。
突转
突转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掀起叙述的波澜,使情节起伏跌宕,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
开门见山
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作用是使文章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更具说服力,便于读者迅速地把握主题并推想全段内容。
卒章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强化主旨,使结构完整,水到渠成,收束刚劲有力,起强调作用。
线索
线索,往往是指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脉络。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并存,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展开。
线索往往会在文章的标题、开头、过渡、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词语、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选材组材
主次详略
详写部分具体详尽,略写部分简要概括。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作用是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现代文谋篇布局归类
3.语言风格与语言特色
示例:2008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2007湖北卷《日月行色》
18. 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的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归类
诗歌语言风格
雄浑刚健、沉郁悲慨、豪放旷达、婉约哀怨、
工丽华美、含蓄委婉、简约传神、质朴平安、
清新自然、幽默诙谐……
现代文常见语言风格
语言优美,辞采富丽;精辟深刻,富于哲理;
典雅凝重,底蕴深厚;地方色彩,乡土气息;
犀利辛辣,愤激尖锐;幽默诙谐,活泼生动;
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平白如话,不加雕饰。
具体篇章的语言特色
★多用修辞,整散结合;
★引用诗文,增强文化底蕴;
★个性化语言:如06北京《给“书虫”当夫人》“有电而无视久矣”、便自嘲道:“看来我是意识先于存在”……文白兼用,风趣诙谐,学者味,书卷气。



       
4.景物描写
示例2008年浙江卷《乌 米》
19.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示例2008年宁夏海南卷卷《二十年以后》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解析: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是展开情节,第二处是在情节的转换中 所以是转换情节。

小结:景物描写:关注修辞,意象,画面,声色,动静,观察角度、意境等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特定气氛,交代事件背景,为内容、情节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展示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推动情节),揭示文章主题。
5.人物形象
示例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形象的话语方式
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小结
抓住人物描写:外貌肖像、动作神态、特定心理、个性化语言等直接描写。
抓住侧面描写:旁侧的人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感受、评价。
抓住细节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心理的细节描写。
抓住情节、事件:关注情节设置的刻意讲究之处,关注事件反映出来的人物特质。
抓住环境描写:渲染烘托人物性格、心理、命运、结局。
6.人称使用
2005年湖北卷《土地》
20(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第二人称 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小结: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事件有如作者亲历,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褒贬态度,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有如直接面对对方倾诉、呼告、告白,可加强感染力,增强抒情效果,便于表达浓烈的感情,真切自然。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从旁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自由灵活从容,表达情感态度比较客观公正。
二、冲刺训练
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归一
(一)归类并建立共性的知识网络,用来作为同类问题的支架
(二)题型归类,明确步骤
现代文阅读表达
考查内容:词语、句子,谋篇布局(技巧、结构、思路),主旨,形象,语言,
考查能力:理解(解说),筛选(整合),概括(要点、观点、主旨),赏析(构思、形象、语言、技巧),评价(内容、观点、态度)。
句子:考什么?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示例2008年全国卷1《阳关古道苍凉美》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析:“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形象语句的本义(比喻)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突然:反差和惊喜)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解析: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前因后果的关联义(感受变化的原因:文化意义)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亲近温暖的感觉)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前因后果的关联义(将军士兵与哲学家诗人的关联)
解析: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示例:全国II卷《马  缨  花》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前因后果的关联义,形象语句的本义(空谷足音:孤独而清晰的脚步声)。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喜悦幸福)含蓄句子的明晓义(托物抒情)
示例:2008天津卷 《敦 煌》
19.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着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语句的具体指代义
这:实物即敦煌绘画和雕塑;
历史:中国古代文明;
写法:再现、呈现。 
示例:20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形象语句的本义(比喻)
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感伤)
小结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实际表达的语境义,前因后果的关联义;(语境)
蕴涵句中的情感心理,潜藏句中的褒贬态度;(情感态度)
注意有意强调和暗示的意义,并解释出来。(有意强调和暗示的词语)
语句的具体指代义;(指代)形象语句的本义,含蓄句子的明晓义,双关句子的深层义;(修辞)精辟语句的哲理义。(哲理)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内容,结构)
句子:考什么?

示例:2008山东卷《歌德之勺》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语句的具体指代义)
 (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
小结
句子结构作用:
开头: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总领下文……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3 赏析重要句子:丰富内涵,修辞效果
句子:考什么?
示例:2008安徽卷《 我与地坛》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形象生动。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落与日出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形式、效果)
 赏析重要句子的方法
判断使用修辞;
解说具体内容;
赏析表达效果;
紧扣语境:此文此段此句。
句子?考什么?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解释)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内容,结构。(分析)
3、 赏析重要句子:内容丰富,修辞效果。 (赏析)
举三归一:总结答题方法和步骤很重要
比如:归纳主旨
1、关注:标题,关键句(暗示句、点旨句、总结句),情感态度(褒贬爱憎).

2、话语方式:写了什么?(内容概括)揭示什么道理?表现什么情感?(爱憎褒贬)表现什么态度?(倡导或批判)表达什么愿望?(向往呼吁警示)
诗歌鉴赏
炼字:为什么答不“全”分不“满”?
第一步  解释词义,描述画面;
第二步  揭示分析其中妙处:修辞、活用、动静、色彩、情味、联想、想象……
第三步  联系意境或者思想感情作结。
三、要领
所有的答案,都在诗文中。
所有的答法,都在题干上。
(一)所有的答案,都在诗文中。
读:用足时间
    所有技巧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效应。读文的习惯和能力不具备,技巧是苍白无力的。
阅读鉴赏,读仔细是关键。绝大多数学生刚好相反,做题时间多,读文时间少之又少,导致方向走偏,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诗歌鉴赏
标题、作者情况、时代背景、意象、典故、逐句逐联会意、紧抓关联词、紧抓暗示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