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想北平》说课(苏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4阅读:
字号:|
 《想 北 平》说 课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因为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就怕显不出她的完美和个性……今天面对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为作为现代文学“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来写北平,多少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 什 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 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知道学生找文中的字词句来证明老舍的“偏心”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稍停)集中在哪几个段落可以看出来?(学生教容易找到,在课文的前三段中)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子不嫌母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   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课文还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选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 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 关注平民,关注底层    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5.   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6.布置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字数:300字附:板书                                                                想    北    平                                                         老舍             衬      安静闲适                    布局合理         主观色彩(“偏心”)             托      贴近自然                                   普通家常         平民色彩《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高玉婷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四、说教法  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五、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朗读并正音  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  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 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  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五)捕捉画面  散文一般都通过写景写事写画面来抒发感情。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描写一幅北平风俗画来抒发了作者热烈的思乡情怀。  提问:描绘了哪样一些画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色彩”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着老城墙。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温和的香片茶。  D、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  E、种满花、菜、水果的院落  F、对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与北平血肉相连。  2、学生在找画面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找到前五幅画面,对于后面的两幅画面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并提问:为什么老师把后面两种情景也归于平淡细微见绚丽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此学生设置一个悬念,放在“情感把握”这一环节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这一环节的设置照应了第五个环节,有景有画面必有情感的生发。  1、提问: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确: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  3、找出语句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前面留下的问题:  A、为什么“知之不多”却能体现“绚丽动人”?  B、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动情带泪”?  明确:作者热烈的情怀是因为心灵与之契合,故都赐予他一切。综上所述,作者热烈的情怀都体现在平淡细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学目标里的能力训练目标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一特点,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5、在此基础上引出此文的写作特点:平淡中见绚丽                                                          闲雅中见热烈        至此,   教学难点在此得到突破。《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吕小恩说教材  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  (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  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  重点的突出方法:  (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  (2)在文章写景部分(4――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为什么要给学生比较点呢?这是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给出比较点――“从抒情与写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较”。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结论――《故都的秋》“重写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驭景”。从而,体会本文“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的特点。这个难点还要通过课外习作来巩固。  (2)本文的语言品味与语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学难点,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品读-质疑-讨论-解疑”的信息反馈模式自主突破。教师点拨两点:A、《胡同文化》的“京味语言,例“虾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教具准备:  flash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3、教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教学法”的创始刘显国老师说:“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我的导入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根据本文所表达的“乡情”主题与“平民化的京味语言”,我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来导入新课,也为体会作者情感与品味语言打下铺垫。  (二)简介作者  师生同步,突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1950年因《龙须沟》的创作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美读全文  “读好散文是学好散文的开始!”读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我打算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相结合的“三类诵读法”完成散文的诵读,要求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理解与鉴赏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发挥“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重点(1)的学习中,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后,我会问“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还是直露?”学生很容易认定是后者。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总结出思想感情,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情”。通过散文的“情语与景语”的自然过渡到重点(2)的学习——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进行“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在此会以第四节为例,分析其“安适”的特征,让学生去用“迁移法”完成5-7节的分析。  在难点(1)的突破中,运用“比较学习法”,老师给出比较点,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以情驭景”的写法的特点。这一点,在下一难点——“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语言”——的学习中会得到巩固。在比较中,也会有许多学生会提及两篇文章都用到的“对比”手法,教师也应该加以强调。突破难点(2)时,我放给学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们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以点拨。  (五)回顾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用“以情驭景”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家乡”的文字。字数不限。教学效果估计  学生大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老师可能讲的不过瘾,但学生学的一定很实在。用当堂“美读”与课后习作的方法来巩固“以情驭景”的写法,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您就出现在这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