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59阅读:
字号:|

命制人: 段海涛  冯伟华  命制时间:2010.9.6   使用时间:

一、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及文中重点文言现象,活用的标明活用情况。
①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句式____)。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______),即除(_____)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_____)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② 夫五人之死,去(_____)今之墓(______)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______)得志之徒,其疾病(______)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______),何也? 
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_____)士先者,为(_)之声义,敛(_____)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_____),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_____)之。是时以(_____)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_____),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_____)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_____)逐,中丞匿于溷藩以(____)免。既而以(_____)吴民之乱请于朝,按(_____)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______)在墓者也。 


④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______)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_____)之,谈笑以(_____)死。断头置城上,颜色(_____)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_____)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⑤ 嗟夫!大阉之(_____)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句式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_____)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_____)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_____)之谋,难于猝(____)发,待圣人之(_____)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⑥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_____)罪,或(_____)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句式___),而又有剪发杜(___)门,佯狂不知所之(__)者,其辱人贱行,视(_____)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句式____),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_____)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______)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句式____),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_____)有其石也,而为(_____)之记,亦以明(_____)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⑦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句式___)。

二、文本知识总结: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本文特殊句式很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划出来并标注清楚。下面写出哪些类型即可。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命制人: 段海涛  冯伟华  命制时间:2010.9.6   使用时间:
一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2、积累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古人的生死观,学习正方对比的论证方式。
二、复习重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效果:
(一)、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字: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4.缇骑按剑而前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8.不能容于远近 
9.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0.安能屈豪杰之流 
1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2.亦以明死生之大 
(二)、翻译句子: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6、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二、能力训练:一词多义
 1.以
①即除逆阉费祠之址以葬之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③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⑥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⑦亦以明死生之大         
2.而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其疾病而死         
③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④则噪而相逐         
⑤扶而仆之                  ⑥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3.之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④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4、当:
①然五人之当刑也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③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④当其南北分者
⑤以当南日
5、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④而又有剪发杜门
 ⑤发其志士之悲哉 
三、文本探讨: 分析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





四、拓展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袁涣,陈郡人也。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①。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②。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涣颜色不变,笑曰:“涣闻惟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辱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③。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令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夫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涣自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②茂才:即秀才。 ③太祖:曹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兵胁涣 兵:兵器。
    B.布初与刘备和亲 和亲:和睦亲近。
    C.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 卒:最终。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本文下列句子,全为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后辟公府 ②举高第 ③举涣茂才 ④为袁术所命 ⑤后离隙 ⑥布诛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3.文中“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A.既然……那么…… B.因为……所以……
    C.只要……就…… D.如果……那么……
    4.对文中“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涣只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礼貌的表现。
    B.袁涣总是从正面规劝,袁术不能反驳,可是因为尊重他,他不敢做不合礼教的事。
    C.袁涣经常义正辞严地批评袁术,袁术理屈词穷,反倒更敬重他,不敢有不礼貌的举动。
    D.袁涣经常坚持自己刚正的主张,袁术不能不听从,但是他也尊重袁术,不敢乱了礼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而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不为吕布作书辱备
    ③谏太祖训民知义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⑥传备死,涣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含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维护刘备,身在曹营心系故主。
    B.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财,不炫世邀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曹操的器重。
    C.袁涣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但又能审时度势,顺变易志,虽三易其主,但都受到了重用。
    D.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又反对不义战争,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参考译文;
    C  A   D   A   C   B
袁涣,陈郡扶乐人。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法,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二)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
①(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对比点:死后的影响。
②(第五段)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对比点:面对暴政的不同态度。
③(第六段)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对比点:生与死,生不如死和虽死犹生。
④(第六段)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讨论本文中显示的生死价值观
 1.找出文中关键句,学生讨论阐发,言之成理既可。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重点句)
     “独五人之曒曒” 
     “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突出五人之曒曒)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死后的意义)
   2.生死
     孟子“舍身取义”、“所欲有胜于生”
    荀子:“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欧阳修“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王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中国人的生死观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其二是有一种重死轻生的观念。
 

 

立言山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