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12阅读:
字号:|
 邢台市第一中学    宁晓伟
鲁迅的小说《药》里面的人物不下十个,鲁迅先生在给他们取名方面是很有讲究的,这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深刻内涵呢?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有那些作用呢?
以前我们读《药》,知道鲁迅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华家,一是夏家,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家只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缩影。正像鲁迅所说,“我的取材多来自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态的人们,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看来鲁迅要医治的不是一两个家庭的病苦,而是整个中国人的病苦。“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
夏瑜是有原型的,作者用夏瑜来影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的地方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口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
华老栓、华小栓以及那些茶客的取名也很有寓意。说到“栓”我们会想到像牲口一样被拴住,想到堵塞、不通,取“栓”字反映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落后。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作者用他们的特征来代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用年龄来代指。说到“驼背”我们会想到佝偻病,这是因缺钙造成的,驼背五少爷体质缺钙,精神不同样缺钙吗?一个缺钙的民族,不是一个健全的民族。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代表了老年、中年人,他们思想迂腐,精神麻木,整日游手好闲,不关心政治,不理解革命,甚至仇视革命,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值得一说的是那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为什么用年龄来代指,而不用特征(比如“黑头发”或“小哥”)来代指,因为“二十多岁的青年”,本应该风华正茂,思想进步,是社会的生力军,可面前这位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说话老气横秋,跟不上趟,年龄不大,却跟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样精神麻木,充当无聊的看客。作者这样给他们取名,意在暴露我们的国民(无论是老的,还是年轻的)都存在精神贫血,都需要医治、救助,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小说中两位母亲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取名有寓意吗?回答是肯定的。两位母亲没有在一个辈分上,是因为夏四奶奶的辈分比华大妈大吗?我看未必。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夏四奶奶手中那破旧的朱漆圆篮》, 这处细节至少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夏四奶奶穿着褴褛,生活贫穷可见一斑。二、朱漆圆篮不是贫穷人家使用的器物,它至少说明夏瑜的家族以前曾经辉煌过。夏瑜应该是一个贵族子弟,出身比较高贵,在他的曾祖父、祖父时代应该是比较显赫的,也许夏家后来出现了一些变故,这个家族败落了。夏瑜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在这个败落的家族中落魄而成了穷人。那个“破旧的”三个字见证了夏家昔日的富有,也见证了它今日的落魄。三、夏瑜能走上革命道路,应该在小时候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后又接受进步的思想,才能以天下为己任,置生命于不顾,走上革命道路,即使杀头也义无反顾。一个大家族、比如贾府,最高的宝塔尖就是老太太,然后是太太、老爷,再下一辈就是少奶奶、少爷。夏四奶奶应该是夏府的中少奶奶,虽然家族败落,人们依然这样称呼她。夏三爷是夏家的本家,应该和夏瑜的父亲一个辈分,夏瑜走上革命道路,这个却充当了告密者,高尚与卑微可见一斑。华大妈是一个普通的穷苦人,千千万万大妈、大叔中的一个,本性善良,值得同情的一个。
康大叔、阿义,一个是刽子手,一个是监狱的牢头。康大叔提供人血馒头给华家,从中欺骗牟取钱财;他又是杀害夏瑜的凶手。“康大叔”是小说《药》中的反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有着凶残、贪婪、蛮横、粗暴等令人厌恶的性格,是作者痛恨鄙视的丑恶形象之一。作者给他取“康”姓,显然是反语,他不是真正的健康、康适。从“康”的本字看,是“糟糠”的“糠”,这才符合康大叔的本质。阿义也不是真正的仗义,他作为狱卒,敲诈勒索犯人,毒打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一个敲骨吸髓的走狗。作者特别刻画了他的眼睛——“红眼睛”,红眼睛是因为得了红眼病才变红的。阿义在敲诈夏瑜时,榨不出一点油水,气得眼睛发红;夏瑜给他讲革命道理,他瞪着发红的眼睛打了夏瑜两个嘴巴。这是病态的人,又一个可悲、可怜又可恶的人。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