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贺新郎 (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3阅读:
字号:|
 【单元概览】
一、 单元说明: 
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真情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如果说美是诗歌的特质,那么真情便是诗歌的灵魂,闪耀在诗歌桂冠的顶端。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充满了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对凡人情感的珍视,无论是爱人间的分别,还是普通的农家生活,无论是给女儿的葬歌,还是对妈妈的礼赞,都从不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读这些诗歌,会让我们唤醒自己的一颗博大的爱心,逃离庸常的意识,让我们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扩大个人的生活感受,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单元每首诗歌的内涵,领会真挚亲情,读懂诗歌,读懂诗人,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重点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对真挚情感的挖掘能力。
3、体会诗歌抒情的语言特点,在广泛联系课外相关题材诗歌的基础上,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精读】贺新郎  
1、预习质疑及感悟:
学生预习阶段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解、疑问或思考、感悟及收获


(略)
2、含英咀华一言品评(这首诗我喜爱的诗句摘录及品评):
(略)
3、问题探究:
问题一:请你理解课文,结合具体词句,联系作者身份和写作背景,展开合理想象,以第二人称方式把这首词展开,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散文片段。
参考答案:从此就要和你挥手告别远去。在分别之际,我们凄苦的心啊,哪能承受住如此难舍的悲伤的相望!从此,我又将独自一人浪迹天涯。何时是归期?只好把我此时的离愁别苦的心情向你说了又说。可纵是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倾诉不尽!我知道,此刻你的心也和我一样柔肠寸断。我看见你的眼角眉梢都写满了离愁别恨。但坚强的你,却在强忍着悲哀,不让泪水落下。也许,你还在误会我上次的信中所说的话,悲痛中还带着些许的怨气。但是,我相信,我们之间的误会就像那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逝的。因为啊!仔细想想,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我们是最知心的患难夫妻。谁也没有你我最了解对方。可是,此时我对你难舍的眷恋和深藏在心底的痛苦,即使是洞察秋毫的老天爷也不见得知道啊!
今天早晨,小吴门路上的冬霜疑结得好厚好厚啊!半空中一轮残月还斜照在家门前的池塘上。显得是那么的凄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突然,又听见火车启动的汽笛声,更让我肝肠寸断,难舍难分啊!别了,我的爱妻!别了,我亲爱的孩子们!从此,我又将孤身一人去闯荡天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抛家别业,远离亲人!临行前,我希望你割断这千般愁万种恨,坚强勇敢地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应该像昆仑山的绝壁倒塌和台风横扫宇宙那样,彻底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世界。请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革命的胜利中夫妻相逢,就像那雄鹰一样和着绚丽的云霞,在天空中比翼翱翔!
问题二:“人有病,天知否?”其中“病”字怎么理解?这句话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里的“病”,不是疾病的意思,而是指人内心怀有极为不畅的思想感情。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分别时候的难舍难分、肝肠寸断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妻子的爱怜和理解,也有自己孤身一人闯荡天涯时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焦虑,更有坚持奋斗、抛家舍业时对爱妻的愧疚和隐痛。所有这些纠缠在一起,让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所以用了“病”字。作者使用了反问句,抒情效果更加强烈,又把人的痛苦与“天”的无觉做了对比,更强调了自己内心痛苦之重。
问题三:这首词中既有婉约温柔之语,又有豪放激情之词,把它们分别找出来,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对这样两种风格相结合的写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参考答案:婉约风格:“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这些词句一方面表现了爱人在分别时刻的留恋、不舍、悲伤,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自己在远行之前的愁苦、凄然、失落,而且都是借细节描写、场景刻画间接表达出来的,含蓄、婉约,风格典型。
豪放风格:“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这些词句表现了诗人高涨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内含对爱妻的安慰,这种安慰是以为祖国的革命事业献身为立足点的,所以境界高远,很有说服力。作者选取的意象也都阔大、坚强、豪迈,充满想象的炫丽色彩,所以另有一种感人效果。
这首词中既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热女柔情的缠绵。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这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所以这种结合更值得欣赏,而且比较独特。
4、语言品味:
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你觉得这两句诗与现在的“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相比,哪一种写法更好一些?
参考答案:这两种写法,前者抒情更为直接,写景则趋于写实,意图在借景抒情,但景物则给人压抑、低沉的感觉,不适合表达更为激昂的情绪。而后者则借用虚拟景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把前面的缠绵、抑郁统统一扫而空,使词的格调为之一振。“重比翼、和云翥”两句,更是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与展望,对爱人的安慰与期待,体现了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境界,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胸襟气魄可谓雄伟浩阔,颇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之势,也因为采用了比翼双飞的形象说法而显得浪漫诗意。所以应该说改过的词句比原韵更好一些。
5、助读贴士:
①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②背景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岸英仅一岁多,岸青尚不满月;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此时一别,生死难料,于是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了一首词给理解丈夫、深明大义的杨开慧,表现了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③助读相关资料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 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6、荐诗交流:(学生自荐)
诗海拾贝(我喜爱的诗或诗句摘录):
推荐理由:
7、老师推荐的诗
毛泽东一生为杨开慧写了三首词,《贺新郎》是其中的第二首。其他两首是《虞美人•枕上》和《蝶恋花•答李淑一》,分别写于1925年两人新婚之时和1932年杨开慧牺牲之后。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体会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厚感情,和他的浪漫情怀。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8、迁移训练
《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毕生创作中唯一没有政治色彩,表达个人情感最为纯粹的作品。新婚不久骤然别离,长夜难眠,辗转反侧,毛泽东的炽热深情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么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他是怎么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深沉思念的呢?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下阕抒发的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总之,《虞美人•枕上》一词用词精当,比喻巧妙,描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爱人杨开慧的深沉的思念。

【略读】《也许》
1、预习质疑及感悟:
(略)
2、含英咀华一言品评:
(略)
3、问题探究:
问题一:作为葬歌,为什么用“也许”做题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首先,“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所以尽管他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他宁愿假想孩子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成为了全诗的关键词,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地睡着了,但事实毕竟是她再也不会醒来。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中共出现5次),都是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而且是安睡在能听见“蚯蚓翻泥”的安宁、静谧、美好无比的情境中,那应该是女儿更美好的归宿,这自然是一种出于爱而产生的丰富的想象,这样更能突显作者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也是诗人故作宽慰之词,从而委婉深沉地表现了对女儿早逝的悲哀与无奈。
问题二:诗人要给女儿营造出一个非常安宁的“安睡”环境,那么他是如何渲染这里的幽静环境和气氛的?结合诗的第三节谈谈,这样的环境渲染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首先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意象,这些本来便轻灵、秀美、自然,透露着安静的气氛。又说“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这样更能衬托出环境的宁谧;还写了不许夜鹰的咳嗽、蝙蝠的飞翔,只让孩子听到蚯蚓的翻泥等本来便很细微的声音,从而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反照和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和诗人的心情。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这样写来,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诗节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咒骂的人声”也就是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这是无情揭露,更是正义之声对黑暗社会的挑战与诅咒。此时,诗作早已越出以早夭少女的哀悼,而具有普遍的进步意义。 
问题三:这首诗没有一般葬歌的呼天抢地、泣不成声,而是用平静的笔调写得充满想象与温情,你认为这种笔法能表达出诗人失去爱女的无限痛苦吗?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能。整首诗都是在写自己要为女儿营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制止一切影响孩子睡眠的细小的不利因素,细心地庇护女儿,“撑一伞松荫”,“轻轻”盖上黄土,“让纸钱缓缓地飞”,让女儿安然“入睡”,这些都是在用委婉、含蓄、间接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女儿深挚的爱,写出了孩子安睡在父亲心里的重要,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这种情感发展到极致,诗人甚至说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因为“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这就更加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痛苦与无奈。 全诗虽然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用平静的笔触写成此诗,更是别有一番感人至深的魅力。  
    4、语言品味: 
      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你能说说“三美”在《也许》一诗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吗?  
      参考答案:“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过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5、助读贴士:
①走近作者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诗论家、学者。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此期常在《清华周刊》发表诗歌。1922年赴美留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1927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2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学。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日本投降后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的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还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②背景介绍
闻一多的长女闻立瑛,据说相当聪敏,四岁已认识不少字,只是身体一向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之至,每天下课回来都要抽出时间陪她玩耍,孩子也深明世情,每当闻一多拿上礼帽时,就知道他要出门了,于是便喊起来。1926年暑假,闻一多在北京艺专不堪校长刘白昭的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病中的立瑛上路,一路折腾,等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了生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经上海潘光旦介绍,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此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讯后却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只得寄了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一边叫一边哭。就在这年的冬天,立瑛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一片萋萋墓草。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
③助读相关资料
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并进行认真的创作实践,为新诗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贯彻了自己的理论,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齐而著称于世。他写《死水》的时候,已经离开了他为自己构筑的精美而狭仄的形式,而深陷于生活的泥淖,不再盲目礼赞,开始直面现实。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中都燃烧着炽热的感情,因强烈的爱国主义而深受人们喜爱,如著名的《七子之歌》中的一节后来被用在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歌曲中。 
(节选自常立、卢寿荣编著《中国新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6、荐诗交流:
诗海拾贝(我喜爱的诗或诗句摘录):

推荐理由:

7、老师推荐的诗及一句荐评
下面一首诗,也是闻一多为早逝的爱女立瑛而做的。“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诗人又一次语出惊人。女儿的夭折令他哀痛不已,这番伤感、这番惋惜和这番的眷恋都浓浓地包裹着他,情感的负荷有时也会深重得让人不堪承受,为了理智地返回到正常的人生轨迹,他便不时提醒自己:“忘掉她”。但是,那么娇艳、美丽、动人、充满生机的一朵花,曾经开放了,谁又能轻易忘记呢?   
忘掉她
闻一多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那朝霞在花瓣上, 
  那花心的一缕香──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听蟋蟀唱得多好, 
  看墓草长得多高;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她已经忘记了你, 
  她什么都记不起;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年华那朋友真好, 
  他明天就教你老;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如果是有人要问, 
  就说没有那个人;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象春风里一出梦, 
  象梦里的一声钟,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   
8、迁移训练
想一想:在《忘掉她》里,“朝霞在花瓣上”、“花心的一缕香”、“春风里一出梦”、“梦里的一声钟”  都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挟这些意象来入诗?
参考答案:这些意象出现在诗的一、二节还有最后一节,作者是要用这些意象来比喻自己的可爱的女儿,也似乎是要竭力想象“她”的偶然与短暂。花瓣上的朝霞、花心的馨香,都是转瞬即逝的,春风里的梦,梦里的钟声也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你无从邀请,也无法挽留。人生由无数的偶然所组成,那么,仅仅只生活了四个年头的“她”不也正是如此么?来去匆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花瓣上的朝霞,花心的馨香,也包括春梦、梦里的钟声终究还是给人美好的印象,并不那么容易抹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