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我教《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13阅读:
字号:|
湘潭县一中            曹莉

今天,终于上完了《长恨歌》。 ¬
        我现在上课似乎特别讲究一个思路问题,如果一篇课文我自己理不出思路,找不出层次感,便觉无趣。《长恨歌》这么长,从哪里下手,需要给学生讲些什么,的确让我颇费踌躇。从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还勉强可以交差吧。 ¬
        首先当然是整体把握。我先放了乔榛与丁建华版本的朗诵,很有感染力。不过,学生似乎觉得有点“雷”,不时有几个男生在下面拿腔作调地模仿,唉,这帮理科班的男生,或许没有经历人生的生离死别,再凄苦的句子也引不起他们共鸣吧。他们太年轻,不相信毁灭,不相信死亡。
       接下来,是对诗歌的层次划分。由于教改,我们“拨乱反正”,不再讲字词,不再谈分段,不再概括段落大意,似乎现在的语文课还在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就是一种老土,实则不然。高考中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甚至诗歌鉴赏,太多的地方涉及概括能力,可以说,概括是文章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万万不可放弃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或者说,课文是要分段的!段落大意是要概括的!


       在教师引导下,我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选了原文中一句诗来概括。一:杨妃入宫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二:马嵬生离死别:回看血泪相和流。三:仙山寻得杨妃: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步,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我只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哪,一起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请学生分析。分析得非常好,动作描写,对比手法都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学生补充了其它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一个女生分析“梨花一枝春带雨”特别有韵味,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然后,我故弄玄虚,呵呵,“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同学们大呼:李白!然后投影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我再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刚开始说不出,后来经过启发,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借机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第二个问题,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又是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哪:“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然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同学分析到了好几处。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想想,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步,鉴赏第二部分。
      这一个环节,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很认真地寻找,谈得非常漂亮。比如,有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 ,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有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我插了一句,“郭敬明好像有一句话,物是人非是汉语中最狠毒的词语,轻轻四个字,就把一切都改变了。”;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我稍加补充了一下,提醒学生 ,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也有提问的。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我先让学生思考,果然有满意的答案。我趁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没有学生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我只好自己提了。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唉,罢了,罢了。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说到这,我说了一句,“你不是杨贵妃,我不是唐玄宗,但我们都走不过宿命的马嵬坡。”学生连忙做笔记。
        在这里,我配上伤感的背景音乐,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读得非常好,特别是326班的黄鑫,确实是读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悲伤的背景音乐衬托下,学生仿佛进入了诗境,没有谁再拿腔作调地读课文了。
       第四步,鉴赏第三部分。
       同样,我也只问了一个问题,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学生马上都找了出了,并一一作了分析。此处省去分析。
       第五步,分析主题。
       我也只问了一个问题,“长恨歌,歌长恨,是谁在恨?恨什么?”。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我简单介绍了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来,我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最后齐读《长恨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