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8阅读:
字号:|
 克己复礼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 背诵重点章句。
二、教学要求
1、 背诵12.1、3.1、16.2、13.3章。
2、 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有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 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 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
5、 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三、发展要求
1、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2、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3、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探究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12.1章
1、字词
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敏:聪明     请:希望       事:做
2、要义:要约束自己(克己)。
二、3.14和7.5章
1、字词
从:依从     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    复:再
2、要义:推崇周礼
三、3.1章
1、字词
孰:什么
2、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
四、6.25章
1、字词
觚不觚    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
2、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五、16.2章
1、字词
自:从    出:发出,发布  盖:大概,大约   执:执掌    命:政令    庶:平民
2、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一、13.3章
1、字词
正:纠正    名:名分    待:等待    奚:什么    迂:不切实际
野:粗鲁    阙:缺,空缺   中:适当   苟:马虎    已:罢了
2、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二、12.11章
1、字词
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       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
诸: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要义:要各守本分。
3、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四、1.2章
1、字词
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本:根本   道:做人的原则  与:语气助词
2、要义:孝悌是仁之本
第四课时
教材分析
一、2.8章
1、字词
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2、要义:敬爱、顺从为孝。
二、17.21章
1、字词
为礼:修习     崩:崩溃    期:时间    期:一周年
女:同“汝”    为之:做     处:居
2、要义: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三、17.11和3.3
1、要义:“仁”是“礼”的内核。
2、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3、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四、倒装句析例: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

板书设计:  
            目的:为仁
            恢复:周礼
                  本质:名实不符(天子——八佾——大夫)
克己复礼    违礼  
                  后果:天下无道(十世——五世——三世)
            正名: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