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4阅读:
字号:|
 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

编著者  邓如桐

前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打算写出一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著作。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材料积累尚未达到很想写出来的程度,因此一直没有动笔。现在我三十出头,在教坛上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霜雨雪,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已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想和收获写出来,于是在二00二年暑假里,冒着酷暑,着手编撰拙著《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
《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阐述的是“五因素”(人、事、物、情、理)的内涵,文章中的词、句、段、篇、修辞、材料组织与“五因素”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大小系统分析法。在这部拙著的编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做学问,最令人担忧的事就是资料的缺乏。这种担忧对我来说尤为突出。我校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的图书馆几乎不可能给我提供必要的资料,再加上我个人在才学上的缺陷,拙著中的错漏之处必然是相当多的。这实在是令我遗憾的一件事情。
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就要靠语文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决定了。
































第一章 人、事、物、情、理


“人、事、物、情、理”,是我的语文教学理论的奠基石,是贯穿于我的语文教学理论始终的一根生命线。
下面,我将对它们作初步的阐述。
第一节 人、事、情
把“人、事、情”合起来说明,那是因为这三者的关系异常密切,往往达到难分难解的程度。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行为、外貌、神态、思想、观点、感情、性格、习惯、品德、心理等等;这里说的“事”,指的是事情及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影响;这里说的“情”,在解释“人”时已经不得不涉及到了,它指的是人的感情,具体地说就是“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写作大辞典》庄涛、胡敦骅、梁冠群主编)。“人、事、情”这三者当中,“人”是主体,因为“事”往往是人做出来的,“情”这一因素是异常活跃的,它的渗透力很强的。因此,我认为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在编入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中,有记叙文、小说,有散文、诗歌、剧本,这些文章体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主要涉及到“人、事、情”这三个因素。首先来说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到,记叙文可以分为记人记叙文、记事记叙文两类。记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所做的事情去表现人的思想、观点、感情、性格、习惯、品德、心理等。简言之说是记人记叙文说是以事写人的记叙文。这种说法也许不甚准确全面,但是它能揭示记人记叙文的重要特点。记事记叙文中的事,主要是人的事,写事时,往往是离不开人的。它跟写人的记叙文的区别主要是它侧重于反映事情的意义和影响。
其次来说小说。小说也是一种叙述性的文章体裁,它的主要特征是有典型形象的塑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它与记人记叙文是极为相似的,它也是主要通过人的行为,即人所做的事情去表现人的思想、观点、性格、习惯、品德、心理的,也说是说,小说主要的也是以事写人,以人的行动、行为去塑造人物形象,离开了“事”,人物形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也就失去生命力了。
其次来说散文。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两类。叙事散文与一般记叙文在反映社会生活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是比一般记叙文复杂一些而已。因此,我在此也不再对它说些什么了。抒情,着重抒发作者的感受和激情,它通过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来展现社会生活,所以往往采取象征、含蓄的表现手法,间或穿插运用状物写景、叙事议论。因此,抒情散文中“情”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显著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要着重把握的一个因素。
其次来说诗歌。诗歌是通过运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抒情诗是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歌,是一种极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样式。因此,它同抒情散文一样,“情”的因素在文中占据显要的地位,有显著的作用。叙事诗跟记叙文,特别是记叙散文、小说很相似,主要涉及到“人、事、情”三个因素。不过,这三者之中,“情”的因素在叙事诗中比记叙文、记叙散文、小说的要显著得多。总之,诗歌比较侧重于“情”的抒发,要以情感人,借“情”来使诗歌获得社会效果。因此,阅读诗歌,把握住“情”的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其次来说戏剧。戏剧是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揭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由此可见,它跟小说是极为相似的也主要涉及到“人、事、情”这三个因素。戏剧要通过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台词说明环境、叙述事件、推动情节、深入展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它也非常重视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所以它主要涉及到“人、事、情”的因素。
总之,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它们虽然体裁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人、事、情”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相当显著,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  物
我这里所说的“物”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性状、结构、成因、功能、程序及使用方法,这主要是说明文所反映的对象。在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说明文。因此,语文中“物”的因素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说明文,无论它说明的客观事物是什么,都要不得把该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内在联系即本质揭示出来,使读者对客观事物有理性的理解。因此,读者阅读说明文,主要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特征以及由其特征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之,语文教科书中的“物”因素,它提供给读者的科学知识,使读者了解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指导读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将来能够更好地改造世界。不过,我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上述对“物”的解释,只是狭义的解释,其实它还包括叙事性、抒情性文章中的具体事物和具体物象。有关这一方面的情形,我将在《“人、事、物、情、理”的综合性》一节中给予初步的阐释。
第三节  理
我这里所说的“理”,简言之即道理,是促使人们发表言论和行动的理由和根据。这个理由和根据,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主要是议论文所反映的对象。在语文教科书中,也编入了一定数量的议论文。因此,语文中的“理”的因素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明确文中之“理”,首先要弄清说理者的立场、观点,说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去辨别说理者的真假是非。其次,说道理,是依据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去进行的,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也要借助语言去认识说理者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认识说理者依据概念、判断进行推理的方式和方法,认识说理者说理论证方法。其次,认识说理者说理的语言运用的特色。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读者的议论说理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读者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总之,“理”是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大家不要认为“理”仅仅存在于议论文中,其实,它也存在于叙事性、抒情性的文章中。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下一节中再加以论述。
第四节  “人、事、物、情、理”的综合性
上面的几节,把“人、事、物”与“情”、“理”分开来进行论述,只不过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这么做而已。其实,“人、事、物、情、理”这五个因素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往往是综合体现的。
首先来说叙事性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以叙述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主要涉及的是“人”和“事”的因素。但是,这类文章也要涉及“理”的因素,在叙述的基础上,引出作品中人物的感想、认识,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事物的评价,以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叙述性文章中的说理,还常带有抒情色彩,涉及“情”的因素。此类文章中的“情”的因素还体现在文章中的人物的感情的抒发或者作在文中的感情的抒发。还有,这类文章中介绍背景、人物经历、环境方位和物体的功能和使用,就涉及到“物”因素。
其次来说抒情性的文章。此类文章,“情”的因素固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在抒情时,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要间接抒情,而且间接抒情的运用相当频繁,而间接抒情,则涉及到“人”、“事”、“物”、“理”的因素。抒情散文中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就涉及到“物”的因素。诗歌中的山、水、花、鸟、风、云、雷、电等自然景物作为诗的形象,就寄寓着作者的各种各样的感情。“情”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渗透性很强的因素,它的抒发的方式是很多的,除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议抒情等间接抒情,这些就涉及到“人”、“事”、“物”、“理”的因素。
其次来说说明文。说明文主要以“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但它在反映“物”过程中,也要涉及到“人”、“事”、“理”的因素,甚至也涉及到“情”因素。比如叶圣陶的《景泰监的制作》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景泰监制作的工序及各个工序所需要原料、原料使用的要求。这样看来,文章就涉及到“人”的因素,因为制作景泰监的是人。文章在说明最后“插丝”这步工序时,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者运用比较的手法,说明“插丝”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的特点。这难道仅仅是说明?我认为不是。因为这里的比较,表现了劳动之美,抒情色彩是很浓的。还有在介绍这道工序时,还席子说明“粘在铜胎上的图画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物理原因(即原理)涉及到“理”的因素。
最后来说议论文。议论文是以“理”作为主要的反映对象的。议论文在明理时,也要涉及到“人”、“事”、“物”、“情”的因素。议论文在以事实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时,需要叙事,涉及到人物和事件。有时要运用科学原理作为论据,涉及到“物”的因素。议论文在过程中,会体现出作者肯定、否定和美化,丑化的感情倾向,涉及到“情”的因素。
总之,“人、事、物、情、理”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往往出现交错融合的复杂情形,在大部头部作品(如中长篇小说、长篇论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这是读者阅读分析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