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访李政道博士》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9阅读:
字号:|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 
二、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二、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 
三、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过程设想 
一、本文是“扩展阅读”,教师先介绍访谈的相关知识,再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只做相应的占点拨、指导。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脉络,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 
二、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 
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 
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 
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 
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 
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