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1阅读:
字号:|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 鉴赏情节安排的方法技巧;
3、 欣赏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4、 体味艺术手法:对比与衬托,从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多方面描写人物等等。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自读课文中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和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鉴赏情节安排的方法技巧。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时代,天下纷争,英雄辈出。《三国演义》艺术的再现了历史风云,《失街亭》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
二、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一)、罗费中


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二)、《三国演义》
1、地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2、思想内容:
A、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B、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D、“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
3、艺术成就:
A、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历来脍炙人口的 “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B、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C、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可作者却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D、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1、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为此,他大力发展生产,使蜀汉“米满仓廪,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东吴;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将司马懿削职遣归。孔明见时机成熟,便上《出师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初次战役,“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大破曹军,夺取陇西三郡,声威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孔明便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曹大惊,于军情紧迫之际,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加为平西都督,率南阳各路兵马。曹亲临长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会议事,有人送来孟达的消息。孟达是昔日降魏蜀将,曹丕爱其才,封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达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为内应,直取洛阳,孔明大喜。
司马懿正调南阳各路军马,忽接孟达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孟达。司马懿奉命引兵到长安,与曹聚会,命懿出关破蜀,令张郃为前部先锋。
2、街亭有多重要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眉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详见下图:
 

三、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
张郃(hé)      马谡(sù)    曹睿(ruì)       偏裨(pí)    掎(jǐ)角 
 垓(gāi)心      文几(jī)    长(zhǎng)史     殛(jí)鲧(gǔn)用禹
干系:关系    休矣:断送    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四至八道:四至,四周的边界;八道,各个方面的通道。     偏裨:偏将、副将    城垣:营寨    经阵:经历战争
掎角之势:部队分驻几处,相互支援。    不谐:不顺利    一彪军:一支军队
垓心:战场的中心    跌足:跺脚    明正军律:严明地执行军法  
 殛鲧用禹:舜帝杀死鲧后却任用他的儿子大禹来治水。        兵戈方始:战争才开始
2、听范读(多媒体);
3、练读
四、鉴赏情节安排的方法技巧
(一)、梳理情节——情节是怎样的?
归纳四节内容,给每节拟个小标题:
守街亭——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失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撤汉中——处变不惊重安排,发号施令新打算
斩马谡——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二)、鉴赏情节——情节有何特点?
1、高屋建瓴。并非孤立静止地描绘一次战役,而是把战争形势和政治形势,把构成战争和造成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联系起来。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小仗与整个战局贯通起来,更能突出马谡失街亭的错误,使读者对马谡的错误无宽宥之意,收到很好效果。
2、自成格局。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相对独立。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
3、犬牙交错。《失街亭》中,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孔明与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与朝廷、朝廷与孟达的矛盾。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是错综复杂。但却写得有条不紊,这是由于他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并前后反复照应。其一,写马谡具状守街亭和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街亭、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山上;其二,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却;其三,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每部分都不离街亭的攻守。
4、曲折有致。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欣赏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2、体味艺术手法:对比与衬托,从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多方面描写人物等等。
教学程序
一、欣赏人物形象
(一)、马谡
1、文中直接写马谡的语言、神态,主要是他的“三笑”,试作分析。
2、文中间接写马谡的地方很多,找出来,试作分析。
3、马谡有没有“闪光点”?
4、归纳马谡形象。
——明确:
1、“三笑”集中在3、4段中:
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孔明“多心”,目无丞相,公然违令。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二笑王平无能,看轻同僚,死守兵法。
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胆怯,小觑劲敌,狂妄至极。
2、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3、明知回来是死路一条而没有降魏……自缚请罪或可看到他敢于承担责任……
4、形象: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
(二)、诸葛亮
1、文中直接描写诸葛亮的地方很多,找出来,试作分析。
2、怎样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3、找出文中间接写诸葛亮的地方,找出来试作分析。
4、归纳诸葛亮形象。
——明确:
1、直接描写的地方很多:
①、运筹帷幄:分兵拒司马时……“三嘱”……
②、处变不惊:“撒回汉中”时……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自请降三级…… 
④、赏罚分明:赏赵云,斩马谡……
2、“三哭”集中在最后一段: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一哭马谡,惜人才,重情义。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二哭,答蒋琬,明法纪。
孔明大哭不已……——三哭,深自责,愧先帝。
3、间接描写:
①、以司马懿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
4、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
二、体味艺术手法
1、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来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以孔明的“三哭”来揭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对魏、蜀两国争夺街亭的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四、拓展
(一)、失街亭,谁之过?(课后“练习”三)
参考: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二)、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参考:
1、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率各路兵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张切断了马谡部队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把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一段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
五、回味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失街亭”视频片断。
六、教学反思
 

鲁发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