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声声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9阅读:
字号:|
 《声声慢》课堂实录
时间:2004年11月12日上午第三节
地点:璧山中学艺术馆多媒体教室
执教教师  璧山中学 巫正鸿  
听课教师:璧山县第二届语文骨干班学员
师:我们现在来学习《声声慢》,昨天对文中的背景作了一些分析,李清照在举家南迁,在国家破碎,失去丈夫,自己又年迈体弱,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这首词,用尽了她的情感,融入了她的心血,竭尽了他的才智,是那么的凄惨哀婉,如泣如诉。现在假定你就是李清照,这就在这样一种哀苦难遣的处境中,抒发心中的苦闷,你来朗读,该如何读。
师朗读(声情并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老师范读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遍。
学生齐读。
后抽了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并作点拨。
师: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课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一大清早起来,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寻觅什么?


学生:在寻找旧时的欢乐。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根据意境,寻寻觅觅,不会是在找娱乐,而是在回忆过去的日子。
师:李清照在年青的时候,有过幸福的日子。他的丈夫18岁就是太学士,是有名的金石学家。两夫妻恩恩爱爱,据李清照的文章记载,他们夫妻俩博闻强记,常以记某诗某事在某书的某页为戏,自得其乐。学过的词有《西江月》。
师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简要的赏析后):还有对丈夫深情思念的《一剪梅》
师生齐背: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简要的分析后)还有《醉花阴》,师生齐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简要的分析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该如何读?
生:读出哀伤,悲苦的情感。
老师抽了二个同学朗读并作点评:特别是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出拉长音,颤音。
师:“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两句中,“乍暖还寒”是什么意思?
生:是才暖了又寒冷。
师:用四川话说,就是“着惊着寒”。“三杯两盏淡酒”的“淡”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味?
生:质量差。有生活贫困之感。
生:也说明了她无心饮酒。
师:“怎敌他晚来风急”中“急”有什么作用?
生:写秋风尽吹,落叶满地,有烘托气氛的感觉。
生:有作者心中凄苦的意思。
师:这两句该如何读?
生:要读出她生命凋零无奈之感。
学生齐读,老师又范读,又抽学生读,点拨其不够之处。
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有什么意思,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却是旧时相识’?这又蕴含着什么情感?”
生:雁是书信的意思。
师:雁表示书信的意思在古诗文中很多,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就表示“锦书”与雁是一致的。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继续回答。
生:因为她与丈夫感情笃深,她丈夫出外后,有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生:“旧时相识”与现在又对比,现在已无人捎信,也不会捎信给别人,写出了她无限忧愁。
师:这一句要用什么样感情来读?
生:要读出国难家愁,满腹忧愁。
学生齐读,教师再范读,叫学生个别读。
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堆积”的是什么意思呢?不是黄花满地,而是开得茂盛。关于黄花,有一个关于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事例。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如今有谁堪摘?为什么不忍心摘取?
生:这个时候,感时花溅泪,心中愁绪满腹,看见菊花花团锦簇,反而引起作者的伤感。
师:是啊,想当初,初见赵明诚时,“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却把青梅嗅”,摘下青梅,是那样的含情脉脉。而今,却不敢摘,这对比,反映出李清照经受了多大的人生打击,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
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写出了什么?
生:时间难耐。
生:百无聊赖的心境。
师:这两句该如何读?
生:读出满腹愁绪,难挨寂寞。
学生齐读,抽读,教师点拨。
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这个意象在古代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它意思是什么?知道吗?
师:梧桐在最初是高洁的意思。见于庄子的散文。后多为丧偶的含义,如白居易的“半死梧桐老病生”。这句的高潮是什么?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愁是欲说未还休,欲说还休。
师:最后应如何朗读?
生:愁中读出悲愤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全体起立,根据我们对词的理解,设想自己是李清照,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太婆,在国愁家恨下,在凄风苦雨里,吟诵这首词。
生:背(两遍)
师:练习。演绎或翻译出词的意境,或写自己最有印象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