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3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讨论: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例如:贩毒,走私等
板书:
       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
亮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
       再次强调论点: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  用仁义来打动人
结论:何必曰利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学习选文第三则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五、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 “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 , 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六、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七、练习 《 步步高》试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