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二册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7阅读:
字号:|
 1、《祝福》说课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
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 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 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六、说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表演、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七、说创新点
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影片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八、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2、《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爱好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3、《拿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4、《我若为王》说课
各位同行,下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篇目是《我若为王》。
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时代意义。消灭王权意识,消灭奴性,在今天的内政外交上都显得非常重要:即如何践行三个代表来强国富民;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反国家分裂法答记者问》这样说:“我们不干涉外国,也不怕外国干涉。”多么理直气壮!没有丝毫奴性!
可以这样说,欺压百姓,贪污腐败是奴性的表现;崇洋媚外,霸权主义也是奴性主义的表现。
基于此,我从三个方面去把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批判对象.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整合,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3、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拓展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把握两点:1是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2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即从阅读到写作。
所以,我在本课采用阅读、讨论的方式,分两节课讲解分析。
第一节课:主要解决生难字词、经典句段,以及由王权到奴性到毒性的认识的问题,明确作者的批判讽刺对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文本问题。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呢,因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弄不懂“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会以为服从管理就是奴性,所以这样布置。
第二节课:从上节课的问题引入,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
一、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先来看看上节课的作业,奴性,是王权意识的产物,而所谓“王权意识”,就是将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王权是一种失去监督的权力,它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高压之下就必然导致奴性。而服从管理是服从集体意志。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结合现实,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就是要避免王权意识,避免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就好比三个代表,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也只有写入宪法,才能成为国家意志。
作者聂绀弩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让学生分小组边读边议,读读议议。学生的分组读读议议,既是合作学习,又是探究学习,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们得出结论,破除奴性的办法是:“杀掉所有的奴才。”对此,学生的理解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杀掉有两个层面:肉体的毁灭和精神的改造。人是不可能杀光的,也是杀不光的。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作者提倡的是对奴才进行精神上的改造,而不是对肉体的毁灭,是消除每个人的精神奴性,从而破除形成王权思想的奴性土壤而最终消灭奴性;从而成为最大的民主之王。
但是,或许是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作者并没有明确最大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也可能是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还是具有非常善良和天真的一面。所以作者并没有表述,奴性的土壤铲除之后,新立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毕竟,人既然杀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个过程的,而且,人性总是有恶的一面的,所谓“本性难移”,所以我们“扬善隐恶”,所以要监督机制。就好比在网络上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就两样,因为网络上缺乏有效监督。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既不能是王权主义,也不可能是无政府的绝对自由主义。
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发挥,我们该怎么办?文以载道嘛!
我估计,学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执法,有健全的监督体系。因为“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变成一种罪恶。”
这时,我来补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质的同时,完善监督机制,自然,奴才不杀自灭,人人当家作主,实现了真正的最大的王。如果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
上述补充,是让学生明确不要片面的以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无限扩大。从而达到通过认知作者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
1、对杂文艺术的理解。
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学生或许会问(即使没有学生问,我也要引导,因为安排这一块内容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杂文写作):如果从正面着手,该怎么写?写《我是奴才》?那会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问,似乎涉及面不广;难道用纪实的手法,写《奴才众生相》,罗列奴才的种种嘴脸?
这样一来,对读者而言,一则没有“我若为王”的大气,二则没有反面入手那样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间不大。所以,相比较而言,批判力会弱一些,会让读者感觉不到批判,只会觉得奴才好可怜好可笑,如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就是这感觉,从而不能引起共鸣。
或者又如鲁迅《灯下漫笔》那样写:(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的描述,对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个层面,的确有点难度。所以,对于形式,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以“形象化”这个标准来衡量。
2、语言运用(本文的逻辑推理。)
同时,对议论文而言,强大的逻辑力量是议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本文中的二难选择的逻辑:
如:“我若为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只是奴才,不是王。”(这个说法有点深,所以另举个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鸡王,也是一只鸡。来论证),(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权意识的可笑,来增强批判的力度),再举一列: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上帝不是万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这是批判性的文章经常用到的有效的写法。
3、冷峻思考是关键:杂文是低沸点的,燃烧的点很低,也就是说,要敏锐的感知社会现象,冷眼看世界,冷静思索。如本文,“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最后,作业,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从关注身边的教学考虑:我们住在杭州,运河从我们身边流过,她流淌着我们的骄傲,也流淌着王权和奴性,她看着多少王朝的变迁,多少人事的起落。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奴才首领”和“奴才”的位置的替换,多少人事又是围绕这个替换而起落。请以《沿着运河走下去》为话题,作文。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5、《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第一教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四、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六、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  
外部形态    生态 —果实   果实内部 
     6、《〈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这篇课文的地位、作用
《〈物种起源〉导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基本篇目讲读课。以我的理解,本单元第一课安排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带有极强的政治意识的策论文章,本课安排于这一课之后,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学习重点。归纳出筛选信息的要点,并灵活的应用于下两篇的自读课中,这篇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目标的确定极其依据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要求是:“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而高一的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为:
情感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要求“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及这一课的学习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因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B.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对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4.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而言,因为这篇课文比较枯燥也不易懂,要正确、迅速地筛选出有关信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的重点A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方法
1.   教的方法:温故知新法  点拨法   讨论法
   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是如何筛选信息的,然后“知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采用讨论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找出相关信息,并总结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2.学的方法:联系法   归纳法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先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上的筛选信息作准备;课堂上让学生联系前一课配合这课讨论思考找出相关信息,归纳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然后由理性意识指导运用。
3.教具的运用: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沉闷,为了增加教学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平台上教学。
三.说程序
   本课教学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



入 利用平台,在屏幕上展现达尔文的肖像图
问“大家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答“达尔文”;问“那么,他的一部很伟大的著作是什么呢”答“《物种起源》”
在屏幕上展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扫描图。我们都知道《物种起源》这本书,那么,达尔文在这本书前面写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
建立联系,
激发兴趣


二.




抽六位同学分别解释以下六个词语,老师给予纠正或补充:  琐屑  审慎  趋向  札记  物种  传布
这一课的内容比较艰深,疑难字词应疏通,而用抽问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生字词的习惯。

三.








容 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导言’吗?”,提问学生,然后由老师总结,屏幕上出现:
   导言:即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出版意图、作者情况等的文体。
   问“在达尔文的这篇导言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三方面: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再问“那么,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三部分”,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划分,然后,屏幕显示划分结果:
第一段(1—2):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3)  :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第三段(4—7):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由题解导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段,进入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问题深入浅出,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并记住“导言”这个概念。



四.




每段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对每段进行筛选信息屏幕上将出现各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思考回答,老师点拨,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
1. 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 二自然段中,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 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 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5. 第五自然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6. 第六自然段开头“根据上诉理由”具体是指什么?
7.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第七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个方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可以比较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五.

结 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语句,可捕捉重要信息。如问题1
2.联系上下文,可把握相关信息。如问题5,6
3.参照提示语,可捕捉主要信息。如问题3
4.透过表层信息,可挖掘隐含信息。如问题4
根据上面7道联系的实践,由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突破“迅速、准确筛选信息”这一难点。


六.



业 1. 完成习题一,习题二
2. 思考长句的特点,并试着完成习题四 通过习题一、二的完成,把理性认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并可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作业2可以达到让自觉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



习 先由学生说出练习一、练习二的答案,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老师给予简单解说。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习惯,也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



句 1.提问“什么是长句?长句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长句?”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屏幕出现答案:
长句:一般指形体教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特点: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成分比较复杂。在表达上有精确、周密的特点,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政治、科技等语体中。
分析长句的方法:A,找主干  B,划分层次
2.对具体的长句进行分析。(附在表后)
以学生讨论思考为主,把前一步的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联系中,老师点拨。并检查学生的练习四的完成情况。突破这一节课分析长句这一教学重点。
3.小结: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义功能。 1.由老师点拨总结,让学生由练习时的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后面的练习服务。2。以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枯燥的内容尽可能生动,解决教学重点。3。通过小节指出如何掌握句中大意并带出下部分的内容
三.
分析
关键
词语 我们要深入挖掘句中的丰富信息,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分析。下面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附在表后)
采用学生讨论思考,老师点拨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重点。
四.

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还应该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印象。
五.



业 1. 运用这课所学到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对下一课的主要观点进行筛选。
2. 运用长句的分析方法,找出下一课三个长句进行分析,包括对关键词的分析。 通过布置作业,达到检测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准备。
四.附第二课时的练习题目
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分析下面的长句
 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了格尔贝号巡洋舰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2。如果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3。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4。 同时,我虽然力求审谨,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6.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关键词语的练习: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分别找出说明了估计的谨慎、搜集过程中的关键的词语。
2。“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体会“又”和“当时”的意义
3。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问题1:本句中的“事实”和“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问题2:“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4。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它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问题1: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好吗?
•问题2:句中“一切”和“最”两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咬文嚼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8、《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读<伊索寓言>》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 说教材
《读<伊索寓言>》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能力教学目标:
1. 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语言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难句的含义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说教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采取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来教学。其做法是:
先抛开文章常见的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及由前往后讲的常规作法,而是从学生最喜欢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猪肚”部分——文中的九则寓言入手,请学生指出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慢慢进入钱先生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时,在处理这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时,我又主张不下发《伊索寓言》的原文,而是从钱先生的文章中揣摩、分析。这样,学生体会了钱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每则寓言的写法——先写寓言故事,再写寓言故事的原意,最后写寓言故事的新意,又培养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意图。这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寓言故事?”“为什么他的想法和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一致?”因而,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翻新《伊索寓言》的依据是什么”。理解了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自然引入下面的步骤,即“作者在读完《伊索寓言》之后,有哪些思考与结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四个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中间漏掉哪个环节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 说学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前,各小组讨论九则寓言的原意和新意,课上大家交流。这样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原文,
9、《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 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
四、 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五、 作业布置
10、《鸿门宴》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11、《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高一(9)、(10)两班均为实验班,语文基础较扎实。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   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12、《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 :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 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