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5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 “无乃……与”和 “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以下几句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话是谁说的?
……
2.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欲速则不达。
3.谁来介绍一下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语录——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我们今天要来理解的是孔子“仁”的思想。
二.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听课文录音纠正词语读音,口译全文。
    1.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课文中称季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孔子的两个弟子)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2.那么,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展开了怎样的对话?请听课文录音。
            ……
        3.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和写法:
           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  虎兕(sì)      柙(xiá)
    椟(dú)       萧墙(xiāo)
4.分三个同学口译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季氏将要攻打颇臾。冉有、子路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颇臾,以前先王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主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我们鲁国的臣子,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注意:于:①表示行为对象,可不译。②对,对于
      有事:指用兵。这里指攻打颛臾的事。
      无乃……与: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可以翻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过,责备,动词。是,提宾标志,不译。
      夫:fú,发语词。
      以为:即“以之为”的省略,把(他)作为
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这是国家的臣子。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引申为国家。也,表判断。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他呢。“何以……为”,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没有能力的人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你却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你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你这个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这就好像)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注意:陈力就列:施展能力担任职务。
      止:停止。这里是辞职的意思。
焉用彼相:哪里用得着你这个助手。焉,疑问代词哪里。彼,那个。相,xiàng,指搀扶盲人的助手。
      而:但是,标转折。
      于:①从。②在。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即“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的倒装。
      是谁之过与:判断句,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词这。与,通“欤”,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在季孙的封地费,现在假如不占领它,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却一定另为这种贪欲找藉口。我也听说过,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心人口少却怕财富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能分配合理,便没有贫穷;假如能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假如百姓安定,便不会倾覆。能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他们既然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远方的人(颛臾)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使他归顺;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担忧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注意:疾:痛恨
      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避而不谈想要却一定为自己的贪欲找借口。为之辞,为这样的贪欲找借口。
      患:担心,害怕。
      均:分配均衡。
      寡:人口少
      修文德:修治文教德政
      来之:使之来。来,使……来,使动用法。(安之)
   相:xiàng,辅佐。动词。
   邦:国家。
   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谋动干戈于邦内:即“于邦内谋动干戈”的倒装,在国境内想要使用武力。
   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后来比喻自己家里或国内,由成语“祸起萧墙”。
三.学生朗读全文,感知行文内容
    ……
四.文本探究。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文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
    句子:“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要责备你吧。“过”字传神地表达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是对季氏家臣、自己的学生——冉由、子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反感。
    理由: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
                且在邦域之中(不必)
                是社稷之臣(不当)
    2.第二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又是怎样批驳的?
      ……
      (1)引用名言。周任有言……指出冉有、子路的不尽责。
(2)运用比喻。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批评两人没有尽到责任。
         3.孔子在前面两端反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对孔子“仁政”的理解。
          ……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儿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两句话从正面阐述了孔子同情百姓、加强礼治、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即“仁政”。 
     五.小结:
文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又引用名言、运用比喻,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先秦(孔子)巧妙的论辩艺术。
             同学们大声朗读,领会这种巧妙的论辩艺术。
     六.作业。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