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5阅读:
字号:|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贞

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师: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
生: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
师: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
生:烛之武
师: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连连摇头)
师:大家都连连摇摇头。请看幻灯(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师: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预设情境,引出悬疑)
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
师: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但老师的讲解并不能代替同学们自我的学习。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你们小组自我解决的程度怎样?在上节课后老师已经请大家将你们的疑难问题作成课件。在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学生齐读)
 师:好,哪个小组先上讲台来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组选的是"重要实词"版块,我们认为以下句子中的实词较难:(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贰"解释为从属二主"
"许君焦,瑕"中的"许"解释为"答应,听从"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中的"陪"解释为 " 增加"
"若不阙秦" 中的"阙"解释为 " 缺,引申为侵损,消减"
"微夫人之力 " 中的"微"解释为 " 如果没有"
师:第一组的同学找的实词都很有代表性,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阙"应读"quē"还是"jué"呢?
生:应读"quē"。 "阙"在等同于"缺",引申为侵损,消减的意思。
师:很好。下一组的同学又给我们展示哪些他们觉的疑难的字词呢?
 
生: 我们组选的是"虚词"版块(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
"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本课中它一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思用法:
"今急而求子"中解释为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中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中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中表转折,连词。
 
生:我们组选的是"古今异意"版块(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
在文言文中的许多词由于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词义的改变,在本课中也有许多这种例子:
"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在古代指"出使的人"
"共其乏困"中的乏困指"缺少的东西"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指"那个人"
师:大家都知道北京将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主办方",那在古汉语中东道主是什么意思呢?
生: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师:有例句为证吗?
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师:看来确实是学以致用了。
师: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
(一)师: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
(幻灯片: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退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1、          师: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生: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从驻军位置上看,"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分兵驻扎,让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师: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师:烛之武是不是身怀绝技,一个暗器过去,"呼"倒下一大片?生:不是
师:那他是凭什么不费一兵一卒就说退秦师?
生:口才
师:对,凭他那高超的劝说技巧,看看烛的语言中都包含着什么劝说技巧?请大家大声诵读讨论。(3分钟讨论)
要求:
A以文本为依据
B 自由寻找学习伙伴
C每组指派一位中心发言人
生: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出烛之武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生: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 烛之武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生: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以利相诱,替秦着想
生: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以史为例,巧施离间。
生: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师: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逼进,层层深入,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请一生诵读第三段,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
师:你觉得该怎样读?
生:谦卑委婉,娓娓道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史为鉴,劝秦谨慎
师:请你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好吗?(生读)
师:这段说辞,短短125字,表现出烛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抓住素穆公不愿"亡郑以陪邻"的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对方。整段说辞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师:看来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两,在烛之武有理有据的层层逼进下,秦师的反映如何呢?
生齐答:"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比较阅读
师:大家在初三时就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这位借自己与妻妾客的问答推己及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的美男子应该记忆犹新吧?烛之武与邹忌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的对象不同,然而游说的结果相同。何故?请你将二人的论劝说艺术进行比较,总结一下劝说的规律。
(幻灯片:《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生:为对方打算-- 先对方之忧而忧
生: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生:善于抓时机--事半功倍易成功
四、烛之武其人
这烛之武、邹忌是"一人之辩胜于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果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邹忌官至成侯,那烛之武当的是什么官呢?
当时他在郑国应该深受国君的赏识吧?(生:没有)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君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说明在说退秦师前,郑国国君并没有重用烛之武。
师:找得很到位,我们来看看史料,了解一下当时烛之武的情况。(幻灯片:(弼马温)圉正,三朝老臣,不得升官,须发尽白)
大家的印象中谁还当过圉正--也就是弼马温啊?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玉帝老儿为了安抚他,给了他个弼马温的闲职,糊弄他。
师:烛之武如此有勇有谋,大智大勇之士,当时也是弼马温,他的地位可见一斑。可谓"三朝老臣弼马温,七十高龄建奇功"。 从烛之武犀利智慧,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
(幻灯片: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生: 我认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一句表现出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满腹牢骚
师:烛之武是不是欣然前往?想象以下当时烛之武的表情、心情。
生:背对郑伯,满腹怨气,满腹牢骚,他故意装腔作势,又是高兴,又是埋怨。
师:这样有用之才为何老而不用?年近七十,还是个小小的弼马温?(生众说纷纭)
师:当权者不注意选拔,有权者的嫉妒。当权者是谁?有权者又是谁?你们可以课后去想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答案。
师:既然是满腹牢骚,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生角色朗读此句)
2.生:我认为"许之" 表现出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义不容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简洁有力,两个字看出烛之武的干脆利落,义不容辞,由原来的牢骚变得严肃了。
3.生:我认为第三段"劝说秦伯" 表现出烛之武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师:看来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早有准备,否则不会对秦晋恩怨、秦伯心理如此透彻。但我觉得奇怪了,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养好你的马就行了,管那么多国家大事做什么?
生: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好了出山的准备,"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尽管怀才不遇,但烛之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兼济苍生,一展鸿图的路径。充满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师:请你想象一下,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生:可以想象:烛之武在喂饱他的马后,曾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可以想象他借着微弱的烛光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皇上征召自己的征召声。
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地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里好像骑在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正在吃草的良马,心里一定在问:马呀,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地看着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三朝老臣的壮志豪情就在这方寸马棚间点点虚耗,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嘘叹是如此的神似!
4.生:我认为"夜缒而出" 表现出烛之武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师:哪个字最能表现烛之武的勇敢
生:"缒"字。
师:"缒"字如何理解?
师: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师:从哪至上往下送?
生:城墙。
师:为何不走大门?
生:形式危急,兵临城下,容易暴露。
师:倨历史我说,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5米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层楼高,请问各位年轻力壮的同学,给你一根绳子,你敢从三层楼夜缒而出吗?
师:那烛之武这样一个须眉尽白垂垂老者为什么敢?
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浓浓的爱国情怀。
师: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展示幻灯,烛之武其人)
(5) 烛之武的不足
师:烛之武这么能干,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是也有些不足呢?如果你也有烛之武般的满腹才华,你会等到70岁,郑伯去找你才出山吗?
生:像三百年后的毛遂大胆自荐,抛开清高与孤傲。否则只会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
师:当然烛之武有他自身的历史局限,我们可以为他惋惜,但却必须向他那高傲的灵魂致敬!
五、结语
师:初读课文,我们领略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再品课文,我们探寻到了犀利言辞背后,烛之武那孤傲、清高、怀才不遇又满怀爱国之志的灵魂。
我们才发现,所有的语言技巧都源自于一个人人品之正、之真、之诚、之浓浓的爱国情怀。再高超的语言技巧若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精神核心,才是中华民族传递千百年的中国魂。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智、大勇的烛之武
为镜,互相勉励!
 
【教学评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不串讲就放心不下。他们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则被忽略了。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缘文会友和发展自老师的内心需要,是文言文字句知识的教学,是没有"阅读"的教学。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文意,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本节课中,老师以课堂研究性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体范式,将"言为心声,言见其人--烛之武其言其人"作为探究的话题,在"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的教育主臬的指导下,把握教学节奏,梳理教学层次,推展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聆听作品、感悟作品。品读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他们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由于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使教学活动一直在充满情意的氛围中推展,组内同学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过程中体验诗意的语文境界,品味诗意的语文生活。《烛之武退秦师》的小组合作模式,允许学生在全班范围内选择学习伙伴,它冲破了前后左右四人一组的定性圈,学生从排与排,组与组,前与后,左与右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自愿组成了由两人到六人不等的大大小小的学习小组,为圈内合作、圈外竞争营设了积极有利的氛围,为围绕核心问题"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展开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本次教学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可以纳入课堂教学的常态的,它不是日常教学的热闹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普遍需求。
课堂教学的研究化,对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建构能力。高中学生在知识储备、心智结构等方面渐趋成熟,已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低估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导致教学的败笔。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阅读提供情境。《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老师弃绝了"知识传递"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探究阅读设计出可以依靠的客观情境,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即以文本言语为媒介而走近烛之武的精神世界进行自主探索,在"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调节自我,并用小组首席发言人制度更好地表达阅读建构的意图,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愿望。
教师是平等的首席,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坚持自我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教学案例时,一直以理解平等、走向平等作为目标向度,使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成为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