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登高(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3阅读:
字号:|
 《登高》
一、引入: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佳节。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人们认为,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且在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习惯在这一天携亲朋好友一起登高、赏菊、饮酒,祈求长寿,共度佳节。所以当王维在重阳这一天独在异乡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无独有偶,诗人杜甫在重阳佳节漂泊异乡时,也写下了为人称颂的名篇《登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二、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鉴赏同类诗歌的能力。

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这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对于诗人杜甫,同学们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呢?
三、作者介绍(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继承和发展《诗经》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因此被称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四、 诵读作品,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对诗歌进行初步感知:
1.       请解决问题:A这是属于什么内容的诗歌呢?边塞诗? 怀古咏史诗?写景抒情诗?               明确: 写景抒情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既然是写景抒情类诗歌,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指要:基本方法及步骤: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把握意象,探究意境。③披词入情,体会感情。

2,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意,在朗读的时候请注意:
诵读提示: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胡应麟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诗曲折顿挫,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语速要缓慢,语气要沉重,要读出情感。

3、检查朗读情况,指定同学朗读。(1、2个同学。教师评价指导。)
这是同学们自己领悟后读出来的效果,下面我们来听听录音泛读的效果。大家对照录音朗读,再次来感受全诗。
4、对照录音,再次感受:
解决: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明确: 情感基调:悲(哀愁、苦痛、悲愤)

五、赏析首联和颔联,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 描写了“风、天、猿、 渚、沙、鸟、 落木、长江八种意象。 
2、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3、请对你感受最深的意象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本来就凉,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此刻正被愁所困扰的诗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处境。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倦飞而知还”,而长年飘泊的诗人却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想到一年将尽,时光易逝,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4、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 “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下面我们就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六、学生讨论探究,品味颈联和尾联,体会诗人的感情。 
 讨论题: 
1、宋人罗大经说颈联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明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我们一起来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艰难”不仅指社会动荡,国家艰难,更有个人艰难。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能是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都使他郁闷不堪。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因为这些,心中倍觉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所增之多,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不愧是“诗圣”。

种种愁苦,让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因病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请联系这两联及作者的身世谈谈其悲情来自哪些方面。 
明确: 诗人的“悲” 情来自: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又孤独无依之悲,战乱未已的国难家愁之恨,白发日多而壮志未酬之痛,潦倒不堪又护病断饮之苦。  

再次吟诵,加深体会。
 
课堂小结:诗歌鉴赏指要:基本方法及步骤: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把握意象,探究意境。③披词入情,体会感情。

牛刀小试: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可看出当时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首诗写的意象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把握意象)诗中用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体会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分析感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