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于丹讲演对语文教学的启示(高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0阅读:
字号:|
 于丹讲演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安徽安庆一中 童县城(邮编:246000)
在中央电视台讲演《论语》和《庄子》的北师大于丹教授备受观众欢迎。10月27日,于丹受《新安晚报》之邀来合肥演讲,时逢周末,笔者有幸领略了她的风采。通观于丹教授的演讲,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三点有益的启示:
其一,语文教学应挖掘课文内在的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选入教材的课文往往脍炙人口,有着丰富多元的意义,但并非每一重意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其听而不倦。我们只有下功夫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学生知识积累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即动情点,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流程,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所谓“一课一得”,集中力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反之,面面俱到,则收效甚微。而动情点的挖掘有时就体现在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上。这问题既源自文本,又高于文本。它必须能激活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譬如讲解报告文学《包身工》时,我引入了打工诗人郑小琼的代表作《流水线》、《打工,一个沧桑的词》然后发问当代打工妹(打工仔)的生活境况如何?引导学生在今昔比照中关注文本动情点“芦柴棒”的凄楚生活。有时则表现在具体感人的细节里,这细节浓缩着文本的精华,传递着作者的思想。在解析余光中的《黄河一掬》时,我聚焦了作者面对黄河默祷投送名片的细节,来体味他深沉的寻根情怀。


无疑,于丹教授是善于挖掘动情点的高手。于丹在合肥讲演时正逢周六,于是她从周末的意义谈起,进而引领听众思考她所设置的一个个富有现实性的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我们的困惑源自哪里,阅读经典的现实意义何在。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莫不是从经典《论语》中出。于是,这些问到听众心坎上的问题便成了动情点。同样在“百家讲坛”上于丹开宗明义,说自己要从修身角度来解读《论语》。博大精深的《论语》,于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言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一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便这样被于丹教授“拿来”为我所用,以一个个动情点轻轻叩响了匆匆行走的当代人的心扉。
其二,语文教学应充满激情。语文课堂理应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地方,这燃烧的激情首先得从教师始。作为课堂的重要一员 ,只有我们教者自己情绪饱满,热情奋发,才能感染学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如果我们对自己所授的课文没有情感,那么课堂讲授也势必让人听之无味,“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为此,我们教师只有生课熟备,熟课生备,深刻体验把握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基调,才能披文以入情,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涛。文章本是有情物,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只有富有激情的讲课,才能上学生如`痴如醉;只有富有激情的教学,才能上学生情绪高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何愁学生不会全神贯注?于丹教授的讲演为什么让众人都倾心相听,不仅因为她对《论语》爱得深沉,解读起来得心应手,而且因为她全身心投入讲演――热情洋溢时,引领我们如游白云深处,沉醉不知归路;机趣喷薄时,引领我们如行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精彩应接不暇。充满激情的讲授必然会在学生心头烙下深刻的印记。梁实秋这样深情回忆老师梁启超的讲授“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最喜爱的《桃花扇》时,他竟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又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了”。显然那些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我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人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性,惟有最真实的生气和忧愁,才能激起我们的愤怒和忧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
其三,语文教学应富有生动性,即语文教师要会讲故事。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讲”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颇忌讳的字眼。其实大可不必,课堂教学该讲则讲,舌吐莲花。且看于丹讲演,通俗生动,有趣有味。耄耋老人垂髫少年皆为之倾倒,何也?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她善于讲故事。合肥演讲仅一小时余她便援引了战国名医扁鹊、北宋词人苏轼、法国作家凡尔娜的故事。《〈论语〉心得》里更是俯仰皆是,仅以第二章“心灵之道”为例,便涉及寓言、高僧佛印、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和英国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援引古今中外,引人入胜,启人心智。这些故事精悍隽永,富有意味,让人咀嚼不尽。如散落的粒粒珍珠,经于丹信手串连而熠熠生辉。那么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也善于讲故事,效果将何如?笔者教《剃光头发微》时,引入了李国文的《头发的故事》,学生兴味盎然;教《罗米欧与朱丽叶》时,引入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学生津津有味;上《再别康桥》时,没有引述相关故事时,学生怅怅然发问:“老师,作者将金柳喻为新娘应有深意吧,为什么不讲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可见,学生皆爱听故事,这或许是人的天性吧。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可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不言而喻,生动的故事胜过抽象的说教,没有人会欣然接受枯燥的说教,也没有人会拒绝精彩非凡的故事。善于借故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的课堂便成功了一半。我常常回忆起大学里听课的情景,给我们讲授外国文学的须发尽白的王维昌教授即善讲故事,我们这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如沐春风,如痴如醉沉浸在一个个希腊神话故事里。阳光投射在老师身上,柔柔地发出温暖的光泽,那是美好的时光:一位老人,一群青年,一则则故事。
以上三点,述其根本还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乐学的角度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假如我们能够孜孜以求课堂讲授发掘动情点,语带激情且以简单隽永的故事来诠释课文深刻抽象的内涵,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何尝不获得学生的青睐?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