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师说》 教案ABC(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3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写作背景及本文文体。         
             2、掌握文章第一段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3、背诵默写文章第一段。
B案
预习提示:先自主阅读文本,弄清文意,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一、走近作者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字音
         无长(   )无少        嗟(     )乎      句读(      )              或不(    )焉
官盛则近谀(    )      好(    )古文     师襄(     )   老聃(       )  
 作《师说》以贻(      )之          李蟠(      )        苌弘(      )      
  从师(        )   从容(        )     经传(     )        传道(     ) 
   2、重点实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小学而大遗 
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一词多义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之: 择师而教之古之学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四、熟读背诵课文。


C案
一、B案效果展示:(15分钟)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一)、疏通翻译文章第一段

(二)思考
问题一:课文标题“师说”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二:试用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原则(标准)又是什么?
     

三、当堂巩固
将文章第一段默写到作业本上。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案
借助学案进一步梳理本课相关知识。并借助工具书总结文中“师”和“道”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落实全文背诵默写。
   

网二丫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