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9阅读:
字号:|

                      繁昌县职教中心   蒋宗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体会人物感情;把握人物性格。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拟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3教时
五、课前预习: 
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第一教时
                              第二教时 
一、回顾诗歌内容,简述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内容               情节进展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2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3-12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13-22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23-32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二、研读探究: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明确: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指导学习:
1.刘兰芝:是诗中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从外貌、品质、精神多方面加以描写和表现。
    (1)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2)第9节:精心妆扮
    齐读后探讨:①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②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是为例人格尊严,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辞小姑时落泪,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的性格——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逼婚: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小结: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2、焦仲卿:是诗中的男主人公。师生互动加以探讨。
    明确:由于特定的家庭环境,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善良的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恩爱夫妻。她对仲卿是软硬兼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四、小结课文的主题思想。以练习方式完成。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诗歌中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焦仲卿刘兰芝举起的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1、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2、从诗中可以看出刘兄、刘母是怎样的人?

教后反思: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