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略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4阅读:
字号:|
 
语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略谈
贵州省普安二中:追 忆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它借助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文学艺术是国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显明、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新课程改革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
一、 指导认识“形象”,建立“形象思维”。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学生结识了不少“形象”。诸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爱莲说》中的莲,《荔枝蜜》中的小蜜蜂,它们都是能引起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具体形象;“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由机灵到仿佛木偶的闰土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创作出来的活生生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也是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抓住人或物等的形象指导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1、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 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 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2、教授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是一篇思想与形式、哲理与诗情相统一的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塑造了身带火柴却不用火柴,为了大部队的安全,宁愿牺牲自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灵魂中闪耀着共产主义精神灿烂光辉的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这便是本文要着力讲清的艺术形象。
    那么,表达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呢?就本文来说方法有许多堪称楷模之处,象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用自然环境描写来衬托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结构上由隐而明,逐渐翻出全新的境界。但最重要的则是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断断续续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高大的形象,用陪衬烘托人物内心的深切感动和强烈震动来加强无名战士的感人力量,这才是本书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点。
     3、讲授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是作者“认真地把它当作一篇重要的作品”来写的一篇小说。它没有正面写筑路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轰轰烈烈的沸腾场面,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表现的。作品中的“我”,“夜走”山高路险的灵官峡,偶遇一个筑路工人的孩子,从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工人们的“胸怀、品德和无私的情操”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通过对“含辛茹苦地奋斗者”的孩子的形象的细微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宝成铁路工地的沸腾生活。表现了工人阶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坚守岗位,一心为公的精神,因此讲授本文时就要抓住天真、活泼而懂事的筑路工人的孩子的形象来进行重点分析。而塑造孩子形象的艺术方式则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记叙方法。正面描是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直接展开给读者,侧面描写则是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渲染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明、突出。教学中把以上两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指导课处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中有一个片断——筑路,这个片断可以独立成章,主要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斗争,重点塑造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为保卫新生政权,在极端艰苦环境和种种困难的考验所中,表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顽强斗争精神和忘我劳动的英雄形象,这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那么,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呢?应是抓住景物和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高大形象,因为极端恶劣的劳动环境可以有力地烘托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家根据这些感性的形象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使形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认识比形象更深刻的东西,即是形象思维。比如,从小蜜蜂想到勤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孔乙己、闰土等人物形象,看到社会的封建、愚昧、反动,等等。
    上述内容是学生熟知的,只是没有从理论概念上去理解。教师通过这些学生熟知的作品,去解释似乎深奥的概念,可以收到“一点通”的效果。
 二、利用电化教学,培养形象思维。
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用图画来描写现实。” 通过电化教学,我既克服了文字障碍,顺利地开展了教学,又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去感知,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达到表象的积累,只有积累了表象,才打下了再造想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用生动、有感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让同学们按照课文的描写,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电化教学具有“多媒体”优势,它能够把电、光、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降低学生提取意象的难度。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图像、配乐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有意识地突出意象,以利于学生的提取。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高效组合,更好地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
1、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台湾歌手张清芳的MTV作品《水调歌头》。它有声音,歌者嗓音清澈,旋律委婉,曲调抑扬转;它有画面,色彩清淡,用光虚柔,慢镜头的运用衬出了气氛的缥缈。这一切,都在视听的结合中使学生对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清冷的明月、虚缈的天上宫阙、内心矛盾的独酌之人等诸多意象有了较深切的感受,从而顺利地提取到这些意象。
2、学习《沁园春•雪》时,在显示屏上展示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关长征的影视剪辑、毛泽东同志的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去体会那艰苦卓绝的年代,在红军,在毛泽东身上体现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疏通文章采用板书式的文字、结合图像进行讲解归纳;布置作业,采用画面形式;练习朗读,则配以音乐和图片。这样,就极大丰富了课堂,增加了信息的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参与的状态。这种快速、直观、生动、形象的优点更是常规教学无法相比的。
3、教学《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幻灯或电脑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
4、讲解《荔枝蜜》之前用幻灯展示荔枝林、荔枝蜜、采蜜的蜜蜂、劳动的农民这些图景,让学生合理地进行联想,将这些图景串联起来,这是连锁联想的训练。
5、学习《天净沙•秋思》时,结合着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要求学生联想除了课文提到的之外,还有哪引进景物有体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心理感受,这是相似联想的训练。
6、学了《向沙漠进军》后借助“我国改造沙漠所取得的成就”之类科学影片的部分镜头,要求学生想象“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这是创造想象训练。
7、教授《春》时,可以在屏幕上展现春天的场景,诸如万物复苏,小草萌动,柔风细雨......,同时配以乐曲《春之歌》,使学生迅速入境。在优美的视频形象中加入激情涌动的朗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充分领略春天的美,教学效果就不难想象了。(另外,也可使用“翰林汇”或“科利华”的教学软件。)
  8、教学《海燕》,用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花一定时间进行“自我示范”或者以录音替代的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我们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上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注说明,配以茫茫大海或海燕展翅飞翔、高歌的画面及录音,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会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度、词调等的朗读技巧,从而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使教材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9、讲《记一辆纺车》中有一段是描写纺线竞赛的场面,作者在描写场面的壮阔、气氛的热烈、竞赛的气势时,想象古今一些群众性大场面,又从不同生活侧面进行联想,用“沙场秋点兵”比喻“壮阔”,用“盛大节日赛会的场面”比喻“热烈”,用“机群起飞”和“万马奔腾”比喻“气势”。这些思路和方法,都可以用幻灯、电脑设计等手段展示出来,然后再演示一些其他场面镜头,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描述,就能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练习。
10、教《七根火柴》一课,选择《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为课文的高潮部分配乐,悲壮豪迈的旋律能激起学生庄严的情感,学生对“无名战士”形象的感知更加深刻。当教学结束重放这一音乐时,这种情感又能促使学生进行积级的联想和想象,对“无名战士”形象的再造也必将是创造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电教手段对情感的激发实际上贯穿于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之中。
实践让明,电化教学对发展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多方面地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只要我们旨他“电教”意识,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过用电教手段改进语文教学,必将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带来良好的教学效应。
三、抓住细节描写,提高形象思维。
  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说:“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以细节进行思维。”这个细节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细枝末节。艺术的细节是带有特点的,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是生活的特征,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细节的选择要注意两点:
  1.细节要有特点。没有特点的细节,是平庸芜杂的,缺乏艺术表现力的。细枝末节有了特点,才有可能进入艺术的境界。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一篇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在电车上》,就是从一个细节发现开始的:“她从行驶的电车上向车门口走去,就像走过河上的独木桥。”电车上的地板很宽,由于车子在行驶,摇摆不定,所以走路的女人就变得像在独木桥上那样显得不稳定,时时有失去平衡的危险。这就有了特点了。一有特点就把整个环境相当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细节就不再是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有一点艺术的味道,能帮助作者从生活进入艺术的想像境界了。因此,艺术形象的细节,虽然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但是它是其中少量的、精粹的、有特点的一部分;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发现,是表现对象所特有的,而不相邻的、同类对象所共有的,也是表现作家的个性,帮助作家摆脱抽象概念思考的惯性,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描写自然界优美景色的课文非常多,讲解这些文章,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可以领略祖国锦乡山河的壮美雄姿和春雨秋月的优美景色。
1、朱自清《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是一幅优美的迷蒙春雨图,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那一派温馨的景象,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被作者描绘得出神入化了。
2、老舍《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放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描绘济南雪后的山景,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依空间顺序,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有个性,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这是一幅美丽的雪后山景图。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带领学生三峡探幽(刘白羽《长江三峡》),海滨观涛(峻青《海滨仲夏夜》)等。
四、指导创造“形象”,实践“形象思维”。
   写作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然而,太多的人们不懂得或者不具备利用这个写作空间的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需要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体现在将抽象的“无形”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能力。声音是无形的,但希腊人荷马却赋予声音以形象:“树上的知了泼洒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宗璞也赋予了香味以形象,她在《紫藤萝瀑布》里这样写道:“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芬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时间的存在、流逝是抽象无形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被转化成生动、直观的有形物,如《匆匆》中这样写道:“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实践,一些重要的写作知识,通过写作才能掌握巩固。因此,讲完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写作。练习写作前后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要命特点鲜明,利于联想的题目。比如:《晨思》、《哦,乡间小路》、《校园之夜》、《母爱》、《桥》、《婆婆的背》等。这些题目,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回忆和联想。
    2、认真讲评,取长补短。作文之后,教师要做认真的讲评。讲评完全利用学生中的成功之作和成功之点,并结合形象思维的常识。这样,可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产生“再认识”的良好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母爱》中,写了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假期广东游客游贵州兴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马岭河峡谷时,由于索道断了。从几十米高的索道上落下来,母亲双手托起孩子。母亲不幸遇难了,而她手中高举着的孩子却安然无恙”。这段描写抓住了“母亲”为保护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特点。由此,他联想到,“祖国母亲,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没有忘记她的儿女们。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该为母亲竭心尽力”。这样的联想也紧扣“母亲”的特点,因而自然贴切,无牵强附会之嫌。
    类似的成功之作,在学生中讲评后,产生了深刻印象,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五、引导观察“形象”,积累“形象思维”。
    观察和创作有密切的联系。不会观察就不会创作。作家之所以能从人们屡见不鲜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所不知的东西来,与他的观察力分不开。我们的学生总觉得写作难,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观察生活、观察形象,让学生了解观察形象,除了要有目的有计划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观察要抓住特点,即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形象标志。比如,“白杨树”和“松树”,二者都是树,但白杨树傲然挺拔,松树则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特点显然不同。蝴蝶和蜜蜂同是小生灵,都具有勤劳的特点,而蜜蜂在勤劳之外更可贵的是奉献。可见,观察的价值首先在于抓住事物的独到之处。
     在教学中,我结合人物描写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抓“特点”,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言谈举止、风度气质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的观察,就是要从纷繁的形象中找出或概括出某一形象的特点来,这样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2、观察的同时要展开联想。文学不能就事论事,况且客观事物本身都是互相关联着的。因而,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由黄昏想到年暮;由乘凉想到种树等等。这一切都是联想。联想在形象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只有经过广泛深远的联想,“形象”才会有价值。
    此处,还要注意二者的关系,即只有准确地抓住“形象”的特点,才能展开正确的联想;正确的联想不能脱离“形象”的特点。
   总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语言艺术珍品,是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美形象,加强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大脑中贮存丰富的形象,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定会得到很大的得高,教学成绩亦会随之而提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