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及练习(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8阅读:
字号:|
  一、初读,了解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我引导同学看“注释”。无论是书中的注解,还是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 
  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旅夜书怀》这首诗,我们通过仔细研读它的题目和注释可以了解到,在唐代宗永泰元 
  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五月全家离开浣纱溪草堂,乘舟东下。大约在渝州、忠州途中,孤舟夜泊时有感而作。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 未读诗句,我们就已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感伤情怀。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 
  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用散文化的语言来给出的自已的解释:月下,微负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在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国为年老多病而退休。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江鸥罢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孤独、凄凉、感伤的情感。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我问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的意象都有哪些?同学们通过仔细寻找与思考,找到了以下两组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接着我又问:“那么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过后,很快给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技巧?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解答。 
  (1)诗的前四句的角度有何特点? 
  生:一、二句为近景,三、四句为远景。 
  (2)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诗的五、六句如何理解? 
  生: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生:比喻。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 
  (5)从全诗来看,此诗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生: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寓情于景;诗的后半是“书怀”,直抒胸臆。全诗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到此,学生完成了对这首古诗的鉴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掌握了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艺的诗词鉴赏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完成任何一首诗的鉴赏。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