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古诗文朗读节奏技巧(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4阅读:
字号:|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陕西勉县杨家山中学:戚继祥
邮编:724200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2、下车引之。13、生亦我所欲  14、一鼓作气。
参考答案: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2、下车/引之。13、生/亦我所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