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孔乙己鲁迅(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6阅读:
字号:|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填写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性别     年龄     籍贯  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    月     日
(核对答案  姓名: 孔**                         绰号: 孔乙己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不详                           现住:鲁镇 ,具体地点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很高大。     面容: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 善良。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最后露面时情况:    时间::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咸亨酒店。   
事由:喝酒    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地址:无。)
2、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i2)附和(he4) 分辩(bian4)不屑置辩(xie4)咸亨酒店(heng1)砚(yan4)荤菜(hun1)羼水(chan4)拭(shi4)蘸(zhan4) 惋惜(wan3)阔绰(chuo4)舀水(yao3).涨红(zhang4) 绽出(zhan4) 哄笑(hong1)间或(jian4) 着了慌(zhao2) 打折(she2) 门槛(kan3) 
3、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文中是借代修辞手法。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二、导入 
1、导入语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故乡》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3、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取士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学生朗读,初步理解课文
(一)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序幕(第1段至第3段)、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二)理清文章结构: 
〈1〉按内容划分: 
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2〉按小说的结构划分: 
序幕(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开端、发展(4-9段):写断腿前的孔乙己。 
高潮(10-11段):写断腿后的孔乙己。 
结局(12-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三)师生共同活动,研讨课文
【活动设计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末; 
        地点——鲁镇的咸亨酒店; 
2、作者起笔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介绍酒店两种类型的顾客。请问:这两种类型的顾客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喝酒的方式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在“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了喝”。 
3、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边叙述边板书): 
短衣  孔  长衫 
柜外  乙  屋里 
站喝  己  坐喝 
4、为什么要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呢?
这些对立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顾客之间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等级的森严,这正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作者起笔介绍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状况,把与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很自然的引出故事,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文章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轰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5、“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6、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②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③增加悲凉的意味。连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的冷漠;④用小伙计的眼光写被打断腿之后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⑤小伙计读过一点书,但不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觉得半懂不懂,这样孔乙己的语言描写详略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7、作者为什么要写小伙计职务的变更和处境? 
写小伙计职务的变更和处境,进一步揭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势利、冷酷。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侍侯的不周,对短衣帮能欺就欺,人心势利、冷酷如此,孔乙己的不幸就很自然了。(板书: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8、“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在此气氛中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字,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活动设计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说明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 说明除他而外再无他人,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笑的人。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2、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这部分作者通过四个生活片断展开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本文通过哪四个生活片断展开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 
①酒店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②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③教小伙计识字;④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前两个情节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使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中得到鲜明的表现。作者将短衣帮的嘲笑组织在孔乙己一次到酒店喝酒的过程之中,分为两个哄笑的浪潮。每个声浪前先对孔乙己作一番介绍,先说外貌,再说身世(境况、脾气等相对应的句子),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故事情节的组织层层推进,而又波澜起伏。“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运用反复,着力渲染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这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孔乙己有跟人交往的愿望,但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寻求不到一丝一毫的温暖。他只好跟孩子同孩子交谈。即使向孩子说话,他所遇到的也是无情的鄙弃;唯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他才能得意忘形的快。后两个情节写孔乙己和孩子说话,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请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动词。
答案: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4、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表现了他什么心理状态?
被人揭短后的羞耻和难堪; 自命清高,认为“万般借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这种争辩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有点自欺欺人)。
5、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答案: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  要点:触到科场失意之痛(刺痛了他心灵的疮疤)。    
6、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
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7、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动作描写,他在短衣帮面前显阔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8、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语言神态描写,“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9、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语言描写,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10、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言外之意: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活动设计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
由结帐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划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a.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 
b.后来是打,大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 
c.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4、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的用意是:封建科举制度从精神到肉体上对孔乙己的摧残,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揭露了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5、此时此刻掌柜怎样对待孔乙己?请加述评。
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6、“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 而用“排”?
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已濒于绝境。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在只能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炫耀自己有限的钱。 
7、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能显示出孔乙己被科举制度迫害的过程。     
8、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 除“我”之外,在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9、“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帐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所吞噬。  
10、通过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这是什么写法?  侧面描写。 
【活动设计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如何?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四、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依这个字的读音,再组3个词 
1.附和()2.间或( )3.打折()4.单调()5.监督()6.好喝懒做() 
二、教人活泼不得”中“教”字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是〔)  
Ajiao1传授 B.(jiao4 )教育C.jiao1)让 Djiao4)使 
三、简答: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喝酒方式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二、合作探究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请学生找出文中孔乙己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变化) 
(1)概括介绍: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肖像描写: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⑥“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4)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3)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个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只此一件长衫,说明孔乙己很穷;长期不洗不补,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由此深刻揭示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小结:
形象: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但后来由于自己并非真正地辛苦苦读、又好喝懒做,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以及在科举制度的摧残下,将要死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中,体现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性格:自命清高、迂腐、懒惰、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我们要学习作者感受人的技巧,能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服饰等特点来感受,这与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技巧相吻合。学习本文应该学习名作家笔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结合作文三步法感受人的原理,来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技巧。以便为我们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并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其次,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
3、“笑”有多种(《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 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衬托孔乙己的悲剧,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教师评: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作者对孔乙己是同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 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三、拓展与运用
1、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谈谈看法。
2、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3、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 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写作练习;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②读后感:一出充满笑声的悲剧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一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1.he4 唱和 和诗 应和2.jian 4 间隙 间接 间断3.she2 折本 折耗 折亏 4.diao4调动 曲调 声调 5.jian1 监狱 监察 监视6.hao4 好学 喜好 爱好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