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4、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5、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感情。
2、领会阿长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 领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都知道这个故事与中秋节有关。那么,大家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出自哪本古籍吗?
生:不知道
师:那让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典故就是出自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今本并脱去。但在《山海经》中记载,姮娥 即“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所以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


那么,这本《山海经》对鲁迅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他要用这本书作题目?另外题目中的阿长又是谁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了解一下。

二、 介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买本书来看看,或者上网查阅一下。




课文讲解。
1、 讲解课文生字
骇( )    掳( )    悚( )    惶( )急      疮( )疤( )
诘( )问     渴慕( )    疏(    )懒        霹( )雳( )     孤孀( )
2、 分段,写段意。
第一段:(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第二段:(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第一层:(3-5)阿长的性格特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睡觉摆大字。
第二层:(6-11)    懂得许多规矩,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第三层:(13-18)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第四层:(19-29)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第三段:(30-31)表达对长妈妈深厚的怀念之情。

3、 根据段意分析课文,学生根据段意填表。(板书设计)
姓名 阿长(代名) 外貌 黄胖而矮
阿长的性格特点 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的规矩 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第一句话说“恭喜”,吃福橘等)
第一次的敬意 无知和淳朴(讲长毛的故事)
第二次的敬意 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给我买来《山海经》)
作者感情的变化 讨厌——不耐烦——第一次敬意(敬佩)——第二次敬意(感激)——怀念
文章的基调 感激,怀念,尊敬


第二课时:
一、 重温上一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时。
1、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二、 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一)学生自己阅读第二段第四层内容,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1、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二)分析作者感情
1、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课文点睛之句)
2、 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先抑后扬。 
3、 讲解“先抑后扬”写作特色。(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令学生认识这一写作方式。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三、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虽然我们不是生在鲁迅那个年代,但阿长的某些特点却在我们身边一些平凡朴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你察觉了吗?将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不信你可以试试。(提示:如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她淳朴、善良而又迷信;懂得许多当地的“规矩”;关注孩子……)


作业:
课后题第五题,写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人。(100~200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