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学生习作)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5阅读:
字号:|
 陈芳
理 想 中 的 语 文 课 堂
                                       ——<土地的誓言>听后感
今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有幸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内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作为我们这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节示范课,向我们展示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一)我们理想中语文课堂,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灵。”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让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情感因素很浓的学科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格,“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肩负着要把学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使命。这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只有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真挚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为纪念9、18 事件十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如何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诚挚的心灵呢?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进入课题之后,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说明,而是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黑色的土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享誉世界的东北三宝。。。。。。接着,屏幕上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愤怒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但那些真实的画面却叩击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本节课,张老师没有说一句“要象作者一样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的大话空话,我们已经从学生的表情和叹息声中知道,我们的学生被打动了,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诚挚的心灵了,我们都有理由坚信爱国精神已经   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同学心里。学生因此都能马上告诉老师文章的题目的意思,不是土地在发誓,而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一定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一定会为故乡的解放战斗到底!


(二)我们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必须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但是,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却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的朗读可有可无,张老师却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读、速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入品味课文。首先,张老师对文章进行范读,对文章深入的解读使教师朗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绪,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和引领。在学习课文时,教师时时不忘学生的朗读,且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有感情的文章,在师生富有激情的朗读中,顺利展开了对话,深入理解了课文,使学生感情得以共鸣,情操得以陶冶,成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例如,文中有很多的排比句,张老师教学生采用层层加深的方法读,学生开始读的没有感情的变化,老师就让一组的学生读第一句话,二三组的学生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第三句话,很明显的让学生感受到排比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美。。。。。。还如,文中的:“我想起。。。。。。我听见。。。。。。”这一组句子让学生采用轮读、重读的方式,关东原野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如图片、如电影蒙太奇镜头,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端木蕻良那颗诚挚的爱国、爱家乡之情。又如,男女生分别齐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女声的柔美,婉转,像潺潺的小溪,哗哗流淌;男声的粗犷,豪迈,像奔流的大江,汹涌澎湃,恰到好处的让作者的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理想中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既有黄山、漓江等山水风景的赏心悦目,又有生活故事的回味无穷;既有斯科特、刘连满等英雄人物的荡气回肠,更有猫、老斑羚等平凡生命的动人心魄、刻骨铭心。流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的奇思妙想、灵感火花, 或隽永、或诙谐、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更是一首灵动的小诗!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的这种情绪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这火一样炽热的语言仅仅是理解和品味是不够的,课堂中,张老师要求学生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了一段文字,学生的创作才能勃发,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是美丽的、充满诗意的。因诗意而变得浪漫,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附 学生作品示例:
1、我想起那刚萌芽的嫩绿的柳树,那鸣叫着归来的燕子;我看见雪融化后的碧绿的溪水,黑色的肥沃的土地,广阔无垠的蓝天,破茧的彩色的蝴蝶,勤劳的采蜜的蜜蜂;我听见燕子喳喳的叫着,小河哗啦啦的响着,人们正在笑语欢声. 
2、你看:村口那棵大榆树,挂满一丛丛嫩绿榆钱儿;那片清水塘,成群鹅鸭浮游欢叫;小伙伴吓跑鸡群捉迷藏的打谷场,那夏日游泳、摸鱼、为稻田灌溉的小河,都构成了最美丽的景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