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七年级现代文阅读复习学案(鄂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2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
1、 了解现代文阅读考试基本考点。
2、 了解并基本掌握现代文阅读考试的一些基本解题方法。

[学习方法]
1、 考点研究。
2、 例题引路。
3、 训练巩固。

[考点研究]
考点一:整体感知、归纳中心。
解   读:整体感知是对阅读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住址、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方法指引:
1、 快速阅读,找到整体印象,抓主要信息,看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经过结果如何?
2、 抓主要人物阅读,主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品质?
3、 抓主要事件,这件事的发展过程怎样?
4、 抓主要段落阅读,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语段,尤其是在叙述后的议论部分,那些议论性的语句很可能就是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中心。
5、 找关键词阅读。关键词往往就是该文断或该文的中心词。尤其是表达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或抒发情感的词语。
6、 找中心句。侧重看记叙文中的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中心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考点二:把握思路、理清结构。
解  读: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解危、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方法指引:
1、 扣中心,以纲带目。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2、 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3、 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寿险、七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等表示结论,一般是总分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4、 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向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根据彼此语意的远近分析语段层次。
5、 辨明重要的文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局、前呼后应局(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考点三:筛选信息、提取要点。
解  读: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的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筛选,也就是辨析、选择、提取。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方法指引:
1、 快速阅读全文,明了任务要求。明确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筛选信息,就是领会阅读的要求,按要求思考并解答问题。
2、 抓住目标语句,提取有用信息。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由于目标语句与提问语句通常有程度不同的形似,所以视线应直奔文中具有形似特点的语句。
3、 明了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行文思路,能够清晰地把握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才能不至于偏离轨道。

考点四:局部探究、品位语言。
解  读:这个考点是指考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或句子的具体含义,品味词语的精妙之处。语言环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整篇文章,一是词语所在的段落、句子。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语境含义,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其考点可表现为以下几种主要方式:1、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2、根据文段内容,从所给的词语选项中推敲、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说明理由。3、字词语意辨析。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辨析词的含义,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作用。4、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或比喻、象征义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并说明这些词语的妙处或赏析句子的精妙之处。5、考查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妙处,并赏析。6、各种表达方式与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照应、线索、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赏析。
方法指引:
1、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1)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2)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练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3)抓住关键词语,如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富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理解句子的含义。(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包括分析文章背景、体裁、作者的写作意图、生活经历以及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5)从句子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
2、 品味语言的一些具体方法:(1)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即所用修辞的作用来品味。(2)用词准确生动地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3)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4)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注:要告诉学生语言的通常特点: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个性化、精辟含蓄、朴实自然等。重点强调:对具体语言的品析,切忌套用一般文体语言特点或作家语言风格的概念,而应从文章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考点五:感悟评价、拓展联想
解  读:此考点重点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人物、事件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对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言之成理的理解;对文章的构思技巧与表达既能自由赏析等;立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适当的拓展联想。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1)能准确写出文学作品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或感悟?(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方法指引:
(1) 读懂文学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对人物的态度。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文章结尾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段落中的抒情议论句,包括刻画描写后面议论性的句子,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
(2) 回答感想或启示类题目,如果有具体范围,一定找到句子所在的具体语境,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回答感想或启示一类题,一定要紧扣阅读材料,不要另起炉灶。可以借鉴读后感的写法(引、议、联、结)。要注意谈观点看法,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要模棱两可,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 对人物评价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其次要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评价语言要简洁,并适当引用原文。

补充考点知识——表现手法
1、 局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2)衬托、烘托   (3)渲染   (4)铺垫:在情节发生前对将要发生时间的交代,暗示。 (5)伏笔   (6)呼应、照应   (7)人物描写  (8)开门见山 
(9)细节描写
2、整体的表现手法
(1) 卒章显志: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文章末尾用一两句议论性的句子点明文章主旨。
(2) 画龙点睛:在文章结尾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文章主旨。
(3)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 以小见大:由小人物小事件折射或反映重大的社会事件或重大的社会问题。
(5)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
(6)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7)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


[例题引路]
父亲  (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A.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从他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这不一样吃吗 "停了停又说:"住校可不比在家里,动一动就得花钱,饭可以吃差点,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接着他自个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光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⑥三年高中,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凌茬.中午,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不要紧,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 我用六年时间,六年不行十年,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霏霏.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他过于奢侈.C,"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下,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抱住他,哭着求他:"为了我,爸爸,请您爱惜自己."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⑩"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11)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1、 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不懂得什么叫爱",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2分)
我的理解:
2、 "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我"感动的具体内容.
我的概括:第一次感动是: 
第二次感动是:
3、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我选(  )处,我的理解:
我再选(  )处,我的理解:
3、 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同寝室的姐妹.请你结合上下语境,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充分表现姐妹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我补写的一句话: 
〔答案详解〕
1、(答案)作者这样写有欲扬先抑的作用,为下文写父亲深深的爱做了铺垫。(回答扣住“欲扬先抑”,语意表达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写法手法的把握。要答这题就要把握好“我”对父亲情感变化过程,文章开始写“父亲不是特别的喜欢我”“不懂得什么叫爱”,然后逐渐写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父亲为了“我”能读大学所付出的努力。由此,想到“欲扬先抑”的手法和为下文写父爱作铺垫。
2、(答案)第一次感动是:父亲不偏心,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读书;第二次感动是:在烈日下,看见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解析)考查的是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和推断能力。这是“我”对父亲感情发生变化的两个阶段的把握。
3、(答案)示例:A、这几句话从父亲“劈手夺桃子”“瞪我一眼”“掏桃子”“蹭了蹭”这些细节描写中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B、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我”能考上县中而由衷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C、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为“我”的成长而感到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也显出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语言的品位。
4、(答案)“那又怕什么,他是父亲。”
(解析)考查的是具体语言环境下,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训练巩固]
 开花的心
卫宣利
  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外面回来,带回来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栽进门前的菜园里。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的,很像红苋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里移植过来的花草。花很普通,不过是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怠。从春末到晚秋,花儿姹紫嫣红,一串串地,将整个园子都衬得烂漫多姿。 
  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个头,到膝盖了,到腰间了,到胸前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次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忽然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地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啊,它终于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我在心中止不住地惊叹: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
  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开花的方式。 
  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绚烂的花啊!它终于用了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
                                     (摘自2006年第4期《文苑》)
1、 文章的题目“开花的心”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4分)

2、通读全文,小草之所以开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4分)
答:


3、“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请你品味这句话的含义。(5分)


4、 文章末尾说:“它终于用了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例吗?(5分)



父母们的眼神(周国平)
①街道上站着许多人,一律沉默,面孔和视线朝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有所期待。我也朝那个方向看去,发现那是一所小学的校门。那么,这些肃立的人们是孩子们的家长了,临近放学的时刻,他们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那个校门口出现,以便亲自领回家。
       ②游泳池的栅栏外也站着许多人,他们透过栅栏朝里面凝望。游泳池里,一群孩子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学游泳。不时可以听见某个家长从栅栏外朝着自己的孩子呼叫,给予一句鼓励或者警告。游泳课持续了一个小时,其间每个家长的视线始终执著地从众儿童中辨别自己孩子的身影。
       ③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套住。我不禁想,中国的孩子要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大的阻力啊。
        ④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成jié rán bùtóng的品性。
         ⑤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藉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看到欧美儿童身上的那一股小大人气概,每每rěn jùn bù jīn,觉得非常可爱。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便仿佛怎也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当然,并非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在欧洲时看到,那里的许多父母在爱孩子上决不逊于我们,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个bù yán ér yù的道理尚有待启蒙。
         ⑥我知道也许不该苛责中国的父母,他们的眼神之所以常含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有太多不安全的因素,诸如交通秩序混乱、公共设施质量低劣、针对儿童的犯罪猖獗等等,皆使孩子的幼小生命面临威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这的确已是全社会的一项kè bù  róng huǎn的责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有眼光的父母在对孩子的安全保持必要的谨慎之同时,就更应该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刚毅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1、请你根据文中的拼音提示,写出正确的词语。(2分)
jié rán bùtóng                 
rěn jùn bù jīn                
bù yán ér yù                
kè bù róng huǎn                

2、 用简洁的语言指出本文的中心是什么?(2分)


3、 读①②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列举的两种生活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概括不超过10个字)(4分)




4、 仔细阅读文章,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忍心看中国父母们的眼神?(2分)



5、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唯一区别是方式的不同。读文章第4段试概括一下两种不同的方式。(2分)
中国父母:
欧洲父母:

6、根据你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针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少于30字)(3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