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桃花源记》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15阅读:
字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 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 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 疏通文章大意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屋舍俨然﹙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阡陌交通﹙          ﹚
⑷黄发垂髫﹙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诣太守   ﹙          ﹚
⑺此中人语云﹙    ﹚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落英﹙     ﹚缤纷﹙           ﹚⑵屋舍俨然﹙          ﹚⑶阡陌交通﹙       ﹚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⑸黄发﹙     ﹚垂髫﹙      ﹚⑹便要还家﹙       ﹚
⑺皆叹惋﹙       ﹚⑻便扶﹙        ﹚向﹙         ﹚路    ⑼诣太守﹙         ﹚
⑽寻向所志﹙     ﹚⑾欣然规往﹙       ﹚⑿寻病终﹙     ﹚⒀后遂无问津者﹙    ﹚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⑵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 写桃花林奇异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② 写桃花源优美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③ 写桃源人祖先来到桃花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④ 写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 情景导入: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效果。
3、学生齐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
4、自主学习以下内容:
⑴借助工具书,弄清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异      穷      属     悉     咸      延      语       寻
⑵古代词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⑶细读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后遂无问津者。

6 、疏通文意,再读课文。
⑴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⑵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提醒: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是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三、点拨讲解
⑴学法指导: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⑵板书:
渔人行踪: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四、练习测评:
1、下面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A咸来问讯 ﹙    ﹚B皆叹惋﹙     ﹚C悉如外人﹙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有不少词语凝练优美,流传至今成为成语。请找出来工整地写下来。
2、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
( 渔人行踪 )                   ( 所见所闻 )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

                          环境优美﹙                                ﹚
进入桃花源                安居乐业﹙                                ﹚
                    热情好客 ﹙                           ﹚ 
离开桃花源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默全文。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会理想 。
 【学习过程 】
一、情景导入
订正作业,导入第二课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自主完成
 ⑴背诵课文,默写下列句子
① 桃花林奇异美景的句子————————
②  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  ————————
  ③  桃花源内祥和的社会生活的句子  ————————
  ④  写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   ————————      
⑵本文文字简约,蕴含却丰富,寥寥几语,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  老师范例:)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①这里的土地美,你看,―――――――――――――――――――――――――――――

②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③这里的田池美,你看,―――――――――――――――――――――――――――――

④这里的阡陌美,你看,―――――――――――――――――――――――――――――


⑶这里的景太美了,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呢?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


3、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中。后遂无问津者。


⑵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提示进行思考:
①“景”奇:
②“人”奇:
③“踪”奇:


⑶小组讨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社会?



三、点拨讲解
1、写美景时,运用修辞,四字短语等等。
2、分析课文紧扣文本回答,尽量用文中的话。
板书:桃花源——子虚乌有——寄托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练习测评
1、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文本明显不同的一项: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3、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的一个成语:——
2、文中那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附: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答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2、见课下注释
 4、⑴发现,进入,离开,复寻
⑵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四、练习测评
1、A2、都    惊讶,惊奇   完全    请  3、略4、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五。作业
1、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不知有汉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2、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⑶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3、⑴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2)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练习测评
1、B  2、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作业:
1、豁然开朗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因为这里没有战乱纷争,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