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山中避雨》(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9阅读:
字号:|
 
冰 心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二)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2 请学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三)诵读活动 
    1 男女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 男女生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3 思考: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四)交流活动 
    1 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课外小结 
    1 请学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图)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 请学生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 导入课文: 
    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 请学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 
    2 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提高升华 
    1 小结全文。 
    2 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的启示。 
 (四)拓展与作业
1、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2、选词造句(任选三个词造句) 
  津津有味 分久必合 官逼民反 怒发冲冠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兴亡盛衰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附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获得美感 
读书好     增长知识
多读书     提高写作水平     (时间顺序)
读好书     提高修养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2、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以积累词汇为重点,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为重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疏导、提点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自己发现,自己品味;部分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要到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3、默读全文,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概括以上几个问题,并引出板书内容。
4、再读课文,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二、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三、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有过无数让你激动或者让你难以忘怀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电脑、第一次离开父母亲等等,那么请你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可以不限。
3、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再补充简介)
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
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七、书面作业: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讨论活动:
话题一,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极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力量。)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附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应—借琴—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 反觉有趣—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一课时)

3、山中避雨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变人的心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相处更和谐。             (第二课时)

4、风筝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 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九、作业
一、基础题
1.解释词语,并用该词造句。
伶仃  定不堪    荡漾   嫌恶   傲然  肃杀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2.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①《风筝》一文作者鲁迅原名____,是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筝》一文采用____的记叙顺序,以第___人称的角度,围绕着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情: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
3.说说课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故乡春景的特点,从这些景色描写中你可否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韦一航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