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7阅读:
字号:|
 17.  安 塞 腰 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      的过程,描述了一个    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18.   竹   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19. 观 舞 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法: 
1、诵读法:通过默读、放声朗读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学法: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2、中国舞蹈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印度是个传统舞蹈十分丰富的国家,派别繁多,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演员千变万化的手语,传神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脚点技巧,使人目不暇接,屏息凝神. 
        请同学们用心欣赏一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翻开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卡拉玛姐妹的印度舞蹈) 
2.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6、17、18三个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 
        朗读指导:轻重、缓急、感情 
        品味积累:优美语言,生动描绘;妙用修辞,景上添花. 
四、小组交流,深入理解。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飞动)  
2.师: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 
        心灵之舞 
       3.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大收获.    
        现在是学以致用的时候了,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观看《雀之灵》的片段,用你的妙笔记录下你心灵的火花!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五.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般精彩。 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作业: 
观看《千手观音》,仿照《观舞记》写一篇小文章300—400字  印象最深的舞蹈场景 
补充: 
1、 宿的三种读音 
2、 描写舞姿的古诗词 
  翩若游龙,婉若惊鸿。   ——曹植《洛神赋》 
  舞底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六、课外知识补充 
走进世界艺术长廊,挖掘文化瑰宝.增添自身魅力. 
芭蕾舞: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名画:凡高《向日葵》   达芬奇《蒙娜丽莎》 
名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欢乐颂》 
雕塑:亚力山德罗斯《纳纳斯》    罗丹《思想者》 
名著: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 
名片:斯皮尔伯格《泰坦尼克号》 
20.  口  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蒋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