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生物 -> 高二下学期 ->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危害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长春地质学院放射性污染事故

  1994年12月1日至2日,发生在中国长春地质学院的一起放射性污染事故,造成13人受照和局部环境污染事故。

  一、挖菜窑遇“宝贝”

  1994年12月1日下午1时许,长春地质学院家属齐永兰让临时工范润福等3人为其在该院内水工楼西南侧挖冬贮菜窑。在挖到地面以下1米深处发现一口大缸,打破后拖出一“铜桶”(实际上铅罐),打开桶盖螺丝后,发现桶内有铅和石蜡,石蜡中有一用绳子拴着的“铜棒”(实际上是放射源)。范润福等人以为发现了“宝物”,便取出相互传看,有人还用牙齿咬。此时所挖菜窖已聚拢了6人。尔后,顾工的主人齐永兰理所当然成了这个“宝贝”的主人,装入上衣口袋里带回了家。下午3时,齐永兰将铅罐放在住所楼梯的缓台处。而裸源(即认为是宝物的“铜棒”)一直同齐永兰一家5口人同处一室直至次日9时,长达18小时之久!

  二、收废品的独具慧眼

  12月2日9时许,齐永兰到西朝阳废物收购站联系出售铅罐。收购站职工王永祥跟随齐永兰到住所处,看到铅罐以后,王永祥告诉齐永兰说,此物可能是放射源,属剧毒物品,并嘱咐齐永兰:“放好,别扔!”

  王永祥立即与学院的一位教授一起向地质学院公安处报告此事。当齐永兰知情后,让人将放射源先扔到楼外,后又扔到居民生活垃圾箱内,将铅罐扔进垃圾箱中便若无其事了。

  地质学院公安处接到报告后,于上午10时便同地质技术人员赶到现场,用仪器探测寻找,经过4个多小时的仔细而艰苦的工作,终于在当日下午2时10分找到了放射源,并由一名临时工用手拎着无任何防护的放射源送到地物系放射源库,安全存放。但铅罐到后来一直没有找到,估计又被人从垃圾箱中掏走以致下落不明。

  从发现放射源到将源安全入库,放射源暴露了24小时。在整个过程中共有13人受到放射性照射,对环境造成局部污染,实属责任事故。但由于报告及时,未造成污染扩大。

  三、放射源的来龙去脉

  现已查明,1975年4月30日,长春地质学院将放射性物质埋于院内水工楼西南侧地下,共埋两个容器。本次事故发现的是苏制340M Bq(10MCi)镭——铍中子源,物理半衰期为1640年。另一容器中装有6个铅罐,内装镭–226,铯–137,钴–60和放射性粉末源。

  长春地质学院擅自将放射性物质埋入地下的作法严重违反了我国当时和现在处置放射性物质的有关规定。在掩埋后地面未设置放射性标记,又无控制措施,无人负责管理,无检查,无记录,简直若无其事!

  1993年全国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时,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几次到该院调查,但学院曾多次隐瞒不报,以致造成这次事故。更为严重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竟一直未按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1995年,吉林省环境保护局与吉林省公安厅对这起事故进行了通报。省环保局根据有关规定对长春地质学院罚款3万元,并建议给有关责任人以行政处分。




扩展资料

电磁辐射与健康

  吸烟有害健康,被动吸烟更加有害健康!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在他面前如何保护自己!电磁辐射有害健康,但面对电磁辐射,我们无处可藏,甚至不知道如何做来保护自己!在我们利用电磁波推动我们的社会前进时,我们自己却又受到它的伤害!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请记住,各种各样的电磁波无时不刻地在我们身边的盘旋,穿越我们的肌体,损害我们的健康。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必须去知道、去了解这些电磁辐射究竟是怎样伤害我们的身体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不争事实。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仍然处于调查研究阶段,仍无明确的定论。因为相比尼古丁,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工作更加困难和艰巨,别忘了它可是高科技的产品!需要用更高的科学技术去研究、去探索。

  所以请不要急于盲目乐观,也不要急于否定一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在这里密切关注与电磁辐射、健康有关的一切。

  最后提一个问题:这里有一些水,这是你仅有的水,但这水有可能被不明物质污染了。是否被污染了,不明物质是什么,它究竟有害吗?这一切谁也不知道,因为正在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喝还是不喝,你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自从一百多年前麦克斯韦用理论形式证明其存在以来,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在不断扩展着。它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从古至今她就存在于我们周围。比如:阳光,闪电,被加热物体散发出来的热能等等。阳光,波长在 100nm一760nm,是我们视觉系统感知这个世界的信号基础,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来源;是地球生态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人体本身就是个生物带电体,生物电流无时无刻不在人体的组织细胞间传递着信息。它产生的电磁场与天然电磁辐射因人类自身的进化繁衍有着良好的适应关系。就如同眼睛蛇可以感知红外线,蝙蝠依靠超声波来指导飞行和捕食一样。

  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架设的电源线越来越多,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走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完美的生态和谐被打破了。波长更长,频率在30000MHz内的电磁辐射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了现代社会新的隐型杀手。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一、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

  1、皮肤衰老加快。

  2、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

  3、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

  4、精子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导致不孕症。

  5、胚胎细胞产生大量变异细胞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孕妇流产率升高、畸胎发生率升高。

  二、激素分泌紊乱

  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发育迟缓。

  3、甲状腺及旁腺分泌出现异常导致发育障碍、骨代谢异常。

  4、松果体细胞产生松果体素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生物钟紊乱。

  三、神经衰弱

  1、头痛、头晕。

  2、失眠、健忘、多梦。

  3、食欲差、心悸、心律失常。

  四、热效应

  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乏力、嗜睡。

  2、眼中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甚至双目失明。

电磁辐射损伤人体的机制

  人体是个导电体。电磁辐用于人体可产生电磁感应,并有部分的能量沉积。电磁感应可使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再分布产生极性,同时又使极性分子再分布;即偶极子的生成。偶极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的取向将导致生物膜电位异常,从而干扰生物膜上受体的表达酶的活性,导至细胞功能的异常及细胞状态的异常。

  人体的感受器如眼、耳,皮肤上的冷、热、触、疼感受器等等接受外界刺激将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周围神经系统再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馈,反馈信息传给人体的效应器,产生人的有意识的行动。而这里所讲的神经冲动及所反馈信息,实质上就是神经细胞上的电传导。

  当电磁辐射改变了生物膜电位时也就改变了神经细胞的电传导,扰乱人的正常电生理活动。日积月累会导致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腺体细胞功能状态的异常,将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电磁辐使生物膜功能紊乱甚至破坏会抑制细胞活性,如精子生成减少及活性降低, 产生不育症,脸部皮肤细胞代谢障碍而产生色素沉着等。

  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其遗传物质是 DNA。母细胞复制于细胞的过程就是DNA的复制传递及表达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受到电磁波及其它因素干扰时,就会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例如诱发癌基因表达,导致癌细胞及其它变异细胞的产生。

  电磁辐射作为一种能量传递方式,还会直接将能量传递给原子或分子, 使其运动加速,进而在体形成热效应。当微波作用于人的眼睛,眼睛晶状体水份较多,而更易吸收较多的能量,从而损伤眼的房水细胞。晶状体内无血管成份,代谢率低,很难将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吸收掉,日积月累在晶状体内形成晶核,导致白内障的产生,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目前我国电磁污染状况

  电磁阴影响笼罩在我们的周围,然而电磁防护这一本来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却落伍了。据浙江医科大学微波研究室对开机使用中的移动电话进行测试表明:键盘,耳机,耳机上部及无线中部等释放出来的电磁辐射功率达160pw每平方厘米, 350pw每平方厘米, 950pw每平方厘米, 440pw每平方厘米。而中国电磁辐射测试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连续两年的测试表明中国口前的移动通信设备频宽为400--800MHz, 其中对讲机和手机辐射剂量达2S00pw每平方厘米和600pw每平方厘米分别为国家标准的15和70倍。 黑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在《电磁辐射危害现状及对徽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射频设备约24万台,其频率在200KHz-300MHz,其中22万台设备运行中处于电磁辐身超标状态!1994年2月《宇航计策技术》刊物中《计算机泄密机理及其防护措施》一文指出,计算机工作在低电压,大电流和高速开关工作状态,因而尽管其工作频率为十几兆赫,而实测电磁辐射频谱达500MHz以上,而显示器电平则高达几百伏。

关于电磁污染危害的研究状况

  早在5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从事微波工作的人员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工作半年,则白内障的发病率增高。1974年,从事儿童白血病课题研究的流行病学家南希沃特海姆多次发现:白血病患儿家庭的庭院内往往装有电力变压器。而一份来自加拿大-法国的联合调查表明电磁辐射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着相关性。当今的人们也有一种共识:在视屏前工作或在电磁场强大的地方工作,人会更易有疲乏无力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的产生。而19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科研小组对视屏作业的妊娠妇女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为:孕妇如一周内有20小时在电脑前工作,其流产率会增加一倍。 Mitchel等人用频率2450MHz的连续波:吸收比率为2.3mW/g辐射大鼠,用食物强化的方法来研究其辨别行为和动物自发活动。每个动物在接受了10次辐射后(1周内辐射5天),在进行上述实验。发现动物表现自发运动增加,辨别行为变差。 在整个实验时期内测定动物的直肠温度均未见变化。Thomas等用频率为2860~9600MHz,调制脉宽1us和频率2450MHz的连续波,功率密度为5mW/cm的电磁场照射动物,用压杆食物强化实验来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微波辐射前二次压杆的间隔为18~24s。实验表明,微波辐射后的动物二次压杆时间间隔延长,而且错误的动作次数增加,在辐射时和辐后均未见动物肛温有所变化。

   Miichell和Thomas的实验,可由Macgregor的工作得到解释。Macgregor是一位研究神经网络学说的学者,他应用一个功能神经系统模型,使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微波辐射对神经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功能和行为的影响,他认为调制的射频电磁场能使一个神经元产生跨膜电位。当一个低功率密度的微波辐射于动物时,在他的颅腔内感应出电场,这个电场可以使大脑神经元产生十分之几毫伏的跨膜电位。而这种外电场可以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神经功能。并指出,频率在兆赫范围内2V/m的电场,可以使神经元产生十分之几毫伏的跨膜电位。他用数学公式推导得出,当射频电磁场落在UHF频段时,所诱发的跨膜电位具有最大值,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集中密度愈大,神经元体积愈大,也愈容易受外加电磁场的影响。

   马里兰州大学的放射生物学家伊利莎自·贝克和乔治·哈里森实验证明,接触微波并与致癌TPA接触使细胞癌变率增加且与微波照射剂量成正比。 据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州有一家农场,1978年上空架设了376.5万伏的高压输电线,由于输电线所放出来的强大电磁能的作用,电线下面的植物叶子枯萎,在下面劳动的人,常常毛发竖立,感到身上有蜘蛛在爬似的。又如,美国、苏 联、操纵电子理疗设备的人员,相继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梦多,白血球总数升高等症状。

    在我国,电磁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扰民事件比较突出,,个别地方提出,不解决该单位的电磁污染,就不准工作。有的人将 “电磁烟雾”称为无形的敌人,说明电磁污染确是当今世界环境的一大公害。

    据报道,×××电视发射台下的居民,手拿着日光灯管,灯管就会发亮,即所谓不用电源的“高周灯”,这些居民常感全身无力,头痛头昏等。

    成都××/研究所,有一台8KW400KHz左右高频设备,该设备以前没有任何屏蔽设施。一工人的工作台离高频线圈1M左右。由于长期在较强的电磁辐 射下工作(经测试,平均值为:电场70~80V/M,磁场5~10A/M),几年 后,该工人出现头痛头昏、严重失眠,几天甚至1周不能人睡,人异常消瘦,进而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后来对该设备进行了屏蔽防护,电磁场强度小于国家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并将工人调离该工种。经治疗、休养,目前该工人基本恢复健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199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功率密度30-40mw每平方厘米、频率在21-22Ghz的辐射场下照射30-110分钟则小鼠的生精细胞破坏且证实为非热效应所致。而浙江医科大学微波研究室,在微波辐射对小鼠下丘脑的影响研究中发现,1mw每平方厘米的微波辐射短时间即可引起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和介质代谢异常。新疆学医院劳动卫生教研室与新疆地区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对视屏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表明,长期小剂量的电磁辐射,精神紧张,强迫体位是影响工人集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妊娠妇女应暂时脱离视屏作业。



扩展资料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海滨城市,前面临海,背后靠山。原先风景优美,常年阳光明媚,一年只有几天下雨,气候温和。美国电影中心——好莱坞就设在它的西北郊区。洛杉矶南郊约100公里处的圣克利门蒂是美国西部白宫。

  但是,自从1936年在洛杉矶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洛杉矶已成为美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海港,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洛杉矶在40年代初就有汽车250万辆,每天消耗汽油1600万升。市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占全市面积的30%,每条公路通行的汽车每天达16.8万次。由于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气,每天向城市上空排放大量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当时所用汽油为含四乙基铅的汽油)。这些排放物,在阳光作用下,特别是在5月份至10月份的夏季和早秋季节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

  洛杉矶地处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口袋形地带之中,只有西面临海,其他三面环山。虽然在海上有相当强劲的通常都是从西北方吹来的地面风,但此风并不穿过海岸线。在海岸附近和沿着近乎是东西走向的海岸线上吹的是西风或西南风,而且风力弱小。这些风将城市上空的空气推向山岳封锁线。

  该地区天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持续性的反气旋。该反气旋一条在30℃左右纬度环绕地球的永久性高压带的一部分。洛杉矶处于被称为太平洋反气旋的一个高压区域的东端。通常这个区域的空气是下沉的,这种下沉的结果使空气变暖。下沉的空气往往并不一直降到地面,所以这种下沉使得逆温层在约600米的高度上形成了。

  还有另一个因素促使逆温层的形成。沿着加利福尼亚洲海岸向南方和东方流动的是一股大洋流,名叫加利福尼亚潮流。在春季和初夏,这股海水较冷。来自太平洋上空的比较温暖的空气,越过海岸向洛杉矶地区移动,经过这一寒冷水面上空后变冷。这就出现了接近地面的空气变冷,同时高空的空气由于下沉运动而变暖的态势,于是便形成了洛杉矶上空强大的持久性的逆温层。它们犹如帽子一样封盖了地面的空气,并使大气污染物不能上升到越过山脉的高度。

  洛杉矶的化学烟雾在这种特殊的气象条件下,扩散不开,停止在市内,毒化空气,形成污染。洛杉矶已经失去了它美丽、舒适的环境,有了“美国的烟雾城”称号。

  洛杉矶烟雾,主要是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喉头炎及不同程度的头痛。在严重情况下,也会造成死亡事件。烟雾还能造成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光化学烟雾还使大气浑浊,降低大气可见度,影响汽车、飞机安全运行,造成车祸、飞机坠落事件增多。

  对于40年代洛杉矶烟雾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很快就能搞清楚的。开始认为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导致洛杉矶的居民患病。但在减少各工业部门(包括石油精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发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同二氧化氮或空气中的其他成份一起,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就是洛杉矶烟雾。但是,由于没有弄清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究竟从何而来,尽管当地烟雾控制部门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石油提炼厂储油罐石油挥发物的挥发,然而仍未获得预期效果。最后,经进一步探索,才认识到当时的25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每天消耗1600万升汽油,由于汽车汽化器的汽化率低,使得每天有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这些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刺激性强的光化学烟雾。这才真正搞清楚了产生洛杉矶烟雾的原因。

  饱受光化学烟雾折磨的洛杉矶市民于1947年划定了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专门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它们的来源,探讨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汽车仍在不断地增多,美国政府对此感到头痛,连尼克松总统都沮丧地说“汽车是最大的大气污染源”。

  后来,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中,洛杉矶市的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人。




扩展资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坐落在基辅东北130公里的普里皮亚特河畔。这座核电站是苏联1973年开始修建的,第一个反应堆于1977年启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又建了3个反应堆。每一个反应堆连同冷却系统、涡轮机和存放机器的厂房都置于一个建筑物之中,简称为一个动力站。核电站计划工作30年。事故前有1、2、3、4号动力站在运行,5、6号正在建造之中。运行的1、2、3、4号动力站都是发电功率为100万千瓦的压力管式石墨沸水堆。这种反应堆以2%浓缩度的二氧化铀作燃料,石墨作中子慢化剂,沸腾水作冷却剂。这种反应堆在苏联已有近百年的运行经验,有着比较好的安全记录。苏联人对这种堆型的安全过于自信,当时全苏16座这种堆型的核电站都没有在反应堆系统外部设置最后一道安全屏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壳。

  按照中修计划,1986年4月25日开始对4号动力站进行定期维修。在连续严重操作失误的情况下,4号动力站反应堆处于失去控制的极不稳定状态。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两声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沉静,浓烟笼罩了核电站,烈火从4号动力站反应堆厂房顶部喷出。反应堆上部防护结构及其安装的各种设备整个地被掀起,高温的堆芯片散落在反应堆的一些工作间,引起30余处起火;由于油管破裂、电线短路,再加上反应堆强烈的热辐射,使被毁的反应堆大厅和与反应堆大厅相连的部分燃起大火。
事故发生6分钟后,核电站值班消防队赶到了现场。火焰高达30多米,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消防队员脚穿的靴子陷入被高温融化的沥青中。空军出动了直升飞机向炽热的反应堆投下了5000多吨含铅、硼的砂袋,封住了反应堆,以隔绝空气、阻止放射性物质外泄。在空军和地面人员的努力下,清晨5点,大火全部平熄了。由于反应堆管道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整个过程持续了10天。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3天后,76个小城镇和村庄的居民匆匆撤走。在撤走前的3天里,放射性尘埃落到了他们身上,他们呼吸了碘、锶以及在核反应堆遭破坏时所出现的其他放射性物质。

  由于事故造成堆芯熔毁、石墨砌体燃烧,使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了严重的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经过比较详细的估算,这次事故对30公里范围内撤离的13.25万人,造成的外照射集体剂量当量为1.6×106人·雷姆;对苏联欧洲部分7450万人今后50年内造成的外照射剂量为2.0×107人·雷姆。

  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10年来,乌克兰已有16.7万人被核辐射夺去生命,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其中有95万儿童。目前的主要威胁来自于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下的近200吨核燃烧,这一保护层的有效期限仅有20年~30年,周围还有成千吨受到核污染的废墟,潜在的危险因素始终存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烟云,先后随风飘向北欧、东欧、西欧地区。直到4月30日,苏联才正式发布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公告,推迟了近60个小时,各国对此十分不满。

  为了消除事故的后果,乌克兰政府承担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每年此项费用支出占国家预算的12%,仅1992~1996年的财政支出就达30亿美元。在西方国家的一再敦促下,乌克兰于1995年4月做出承诺,将在2000年以前最终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95年12月,乌克兰与西方七国确定了欧盟和西方七国在关闭核电站问题上同乌克兰进行政治、财政和技术合作的基本原则。然而,西方国家许诺的援助迟迟不能到位。库奇马总统指出,解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样一个国际性问题,乌克兰需要西方七国确定援助的条件、时间和期限,否则,乌克兰无力单独关闭电站。

  据乌克兰专家估算,关闭核电站和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大约需要40亿~60亿美元的投资,乌克兰无力承担。由于乌克兰能源严重匮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目前仍有2个动力站在运转,为缓解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的有5000人,其中的500人在事故发生时就在核电站工作。

  随着世界有机燃料储量的消耗,核能将成为21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然而,如何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则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不可稍有疏忽的紧要问题。




扩展资料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53年至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水俣镇是位于日本九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属熊本县管辖,全镇有4万人,周围村庄还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由于西面就是产鱼的不知火海和水俣湾,因此这个小镇渔业很兴旺。

  1925年,一个资本家在此建成一个小工厂,叫日本氮肥公司。1932年又扩建了合成醋酸工厂,1949年开始生产氯乙烯。1956年产量超过6000吨,这个企业由此而发家。
就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灾难。

  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现一些猫的步态不稳,抽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猫自杀”,但没有人研究这事。当后来得知这是一起公害事件时,有人称为“自杀猫事件”。

  1953年,在水俣镇发现了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但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病。

  1956年5月,又在医院出现4个这种病人,得这种病而没有入院的患者还有50多人。这才引起本地熊本大学医学院一些人的注意。在调查中,把猫死人病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初步找到吃鱼中毒这个共同受害的根源。

  1957年,由于鱼有毒使成千上万渔民失业。

  1958年春,资方为掩人耳目,把排入水俣湾的毒水延伸到水俣川的北部。六七个月之后,这个新的污染区出现了18个水银中毒的病人。于是引起广大渔民愤怒,几百名渔民攻占了新日本氮肥公司,捣毁了当地官方机构。但资方仍拒不承认污水毒害的事实。
到1963年,熊本大学“水俣病医学研究组”从水俣氮肥厂乙酸乙醛反应管排出的汞渣和水俣湾的鱼、贝类中,分离并提取出氯化甲基汞(CH3HgCl)结晶,用此结晶和从水俣湾捕获的鱼、贝作喂猫实验,结果400只实验猫均获得了典型的水俣病症状。用红外线吸收光谱分析,也发现汞渣和鱼贝中的氯化甲基汞结晶同纯氯化甲基汞结晶的红外线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对水俣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也发现大脑、小脑细胞的病理变化,均与CH3HgCl中毒的脑病理变化相同。

  1964年,日本西部海岸的新泻县阿贺野川流域,由于另一垄断企业“昭和电工公司”含汞废水的污染,也出现了水俣病,在很短时间内患病者增加到45人,并有4人死亡。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汞污染能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合上述各种材料,日本政府于1968年9月确认水俣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含有汞和甲基汞废水污染的鱼、贝造成的。

  据1972年日本环境厅统计,水俣市的病患者有180多人,其中有50多人已经死亡。新泻县阿贺野川的病患者102人,其中有8人死亡。共有283人受到严重毒害,以至面临死亡。实际日本受害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水俣市受害的居民已有1万人左右。但日本氮肥公司长期以来以保密为借口,拒不提供工艺过程和废水试样,致使水俣病一直拖了6年才弄清楚。到1967年8月,在400只猫以醋酸厂废水作试验全部得水俣病的事实面前,该公司虽然不得不承认该厂含汞废水污染带来的灾害,但仍继续排放含汞废水。直到1972年仍有渔民不断地向该公司提出抗议,举行游行示威。

  1979年3月23日上午10时,在熊本地裁刑事二部对原氮肥公司经理吉冈喜一(时年77岁)和造成水俣病的工厂原厂长西田荣一(时年69岁)进行公判。裁判长右田实秀宣判:因企业活动引起的公害犯罪,必须严格追究组织上的责任者,但根据两被告年事已高,分别判处他两人监禁2年缓期3年执行。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追究公害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