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南省石门县一中2017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
文件大小 32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2/14 9:42:31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石门县一中2017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35题,共70分)

1.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天子为“天下共主”

3. 西周时期,诸侯国掌握的人口称作“公民”,卿大夫控制的人口称作“私人”。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纷纷将居民纳入国家控制之下,消除“公民”与“私人”的分别。到战国中期,诸侯国的民众陆续变为统一的编户民。由此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②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③消灭了卿大夫阶层 ④强化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4.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

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

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5.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6.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

“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7. 范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8.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9.“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10.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11.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12.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利,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参军,争取立下战功 B.经商致富

C.收买人心,多拉选票 D.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13.《希腊哲学史》中写道:“(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它又是城邦 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这表明古希腊法律

A.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 B.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C.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 D.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14.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

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16.欧洲中世纪商人法的“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它使他们不会因在地方法中不享有资格以及因为地方法律、习惯的其他变化莫测的因素而蒙受损害。该特征源于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A.“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法律的目的就是保护弱者

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18.古代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

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B.容易损害原告利益

C.有很强的证据意识 D.司法制度有待完善

19.意大利经济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

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这里的“政治结构”是指

?A.责任内阁制确立并完善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两党轮流执掌政权

20.《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华盛顿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政府官员们的女性亲属和朋友形成了新的政治角色。很多贵族女性长期在英国与欧洲法庭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精英女性比如玛格丽特·贝亚德·史密斯创造了一种美式的‘客厅政治’。1790年,当国家统治集团初步成型的时候,‘客厅政治’在费城发轫,1800年后成为华盛顿政治景观不可忽视的一幕。”对“客厅政治”理解正确的

A.“客厅政治”起源于英国与欧洲的法庭上 B.18世纪末开始美国妇女拥有参政议政权利

C.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D.19世纪以来“客厅政治”盛行于美国社会

2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22.恩格斯曾提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事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 恩格斯认为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传统体系和对外开放

23.1844年,大臣耆英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

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

24.《(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2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专制殿堂的崩塌,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布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即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26.1912年2月14日,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在致袁的电报中说:“查世界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这表明

A.袁世凯上台在程序上合法 B.革命党人让出胜利果实

C.袁世凯衷心拥护民主共和 D.参议院为袁世凯所控制

27.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 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 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28.右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9.“战役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完成中间突破……同时以重兵顽强阻击了……敌人……的增援;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作战重心是中间围歼,两头堵击;第三阶段,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0.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31.抗战期间美国记者贝尔登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曾感慨地说:“当你把一种力量看作是亲爹娘时,你便承认这种力量是生活中的唯一权威。你就要使自己的希望、行动和思想都符合于这种自称代表人民意志的力量所指定的道德准则。”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A.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B.中共赢取人民支持的原因

C.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D.道德准则是凝聚民心之本

32.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33.某《土地法令》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地图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该《土地法令》

A.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因素

C.满足了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 D.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34.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处死了末代沙皇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

35.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选择题

1-10 DADBC CCCBC 11-20 CBDBC CDABC 21-30 DDDBD ACBCD 31-35 BCDAD

二、非选择题

36. (1)目的: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利,明确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3分)

价值:证明了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工具,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2分)

(2)特征:公民大会:抽签选举(代表制);轮番而治;集体领导;议会制。(4分,每点1分)

(3)实质:资产阶级通过控制议会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4分)

例举: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议会权力很小,国家权力中心在皇帝,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在清末“预备立宪”中,建立的内阁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说明清政府仍是君主专制。(4分)

37.(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湖南省益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历史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桃江县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10月)月考 历史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涟源一中等五校2017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湖北省黄石市2017届高三9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新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 历史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