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教学资料 -> 生物高考相关教学资料 -> 下载
教学资料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2014年高考安徽卷生物试题解析与点评
文件大小 1.7MB
所属分类 生物高考相关教学资料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教学资料
更新时间 2014-8-25 7:13:16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

解析及点评

2014年7月

《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

总体评价

一、

《2014年安徽省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以下简称《试题》),在命题内容上遵循了2014年《考试大纲》和安徽省《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难度梯度分布合理,尤其是第Ⅱ卷主观题的梯度设问,这不仅有利于考生的发挥,还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考生。整套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面向全体考生的新课程理念。

《试题》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材重难点、主干知识展开,同时覆盖面很广。

必修部分重点考查的是: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分化、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试题》分值分布合理,三个必修模块大致相当(约占90%),同时兼顾了选修两个模块(约占10%)。

选修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筛选等。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等四项能力。其中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能力考查的试题分值占总分的50%。

如:第2题,考查了考生获取、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29题I和第30题,考查了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

如:第29题II,以“一片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第31题,以“香味水稻品种育种”“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考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较多选用了课本以外的素材,将知识与能力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综合考查,使得试题显得很新颖。

总之,《试题》全面体现了高考命题以“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能力及人类生活生产实际、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生物学问题的考查。

《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

逐题解析

二、

1.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成人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D.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其头部和尾的基部

【答案】C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解析】 线粒体内膜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蛋白,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选项解析】

故:A项错误。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解析】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故:B项错误。

C.成人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解析】 人体心肌细胞不停地自动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需要消耗的能量多于腹肌细胞,因此心肌细胞中线粒体含量相对更多。

故:C项正确。

D.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其头部和尾的基部

【解析】 精子变形过程中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其头部主要由细胞演变而成。

故:D项错误。

【考查知识】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有:

(1)线粒体的成分、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膜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其内膜以内折成嵴的形式大大扩增了其表面积,以利分布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蛋白,这与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功能相适应。

所以,线粒体内膜不仅膜面积较外膜的大,而且蛋白质含量比外膜的高。(蛋白质/脂质比:内膜为3.3 :1,外膜为1 :1)

(2)线粒体的数量、分布与细胞生理功能、生理状态的关系。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约有95%来自线粒体。

在代谢旺盛、耗能多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多,如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小肠、肝等内脏细胞中线粒体很丰富;运动员的肌细胞线粒体比不常运动的人的我;飞翔鸟类胸肌细胞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

细胞在不同的生理功能状态下,线粒体的数目也会变化,如唾液腺细胞在分泌活动旺盛时,线粒体的数目也会增多。

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常常集中在代谢旺盛的区域,如精子、肾小管细胞、鞭毛的基部都是线粒体分布较多的结构,因为这些区域需要较多的ATP。

(3)线粒体与有氧呼吸的关系。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有氧呼吸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

→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

→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4)精子细胞与精子的形成。

精子细胞变成精子的过程(示意图):

精子细胞变成精子过程有关结构的演变:

细胞核→精子头的主要部分

中心体→精子的尾

线粒体→聚集成线粒体鞘(尾基部)

其它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

精子细胞

精子

【命题意图】

本题以有关“线粒体”知识为背景,综合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考查了“线粒体的成分、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数目、分布与细胞生理功能的关系,以及精子的变形”等有关知识。

以此考查考生能把握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右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答案】D

根据图形可知:

【选项解析】

(1)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2)管腔中的钠离子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

(3)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

综合分析,D选项正确。

此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是,依据所给示意图:

【正解关键】

分清氨基酸、Na+进出上皮细胞:

是顺浓度梯度(即为被动运输),

还是逆浓度梯度(即为主动运输)。

氨基酸

【考查知识】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是: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机制。

溶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为顺浓度梯度、不消耗代谢能的扩散方式。其中,又据是否需要膜运输蛋白的协助,分为:

(1)自由扩散(直接通过脂双层)

(2)协助扩散(需要膜运输蛋白的协助)。

主动运输为逆浓度梯度、并消耗代谢能的运输方式。它不仅需要膜运输蛋白的协助,还需要能量驱动。

其中,又据能量驱动的不同,可分成:

(1)由ATP供能直接驱动的逆浓度梯度转动的主动运

输:

如:由ATP供能驱动的Na+/K+泵;

(2)由消耗ATP建立的离子梯度间接驱动的逆浓度梯度转动的主动运输,即协同转运或偶联运输:

如:动物细胞质膜上的钠泵和载体蛋白协作完成葡萄糖、氨基酸等的逆浓度梯度的协同运输。

本题是以“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为背景材料作示意图,考查考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即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知识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命题意图】

3.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基因探针,可用于检测细胞中是否存在该基因转录的RNA分子或者说可检测该基因在细胞中是否表达。

【选项解析】

若该基因在细胞中已转录成RNA(或者说已表达),则用该基因探针进行“DNA-RNA”分子杂交时,就会出现杂交带,即“+”阳性反应;

若该基因在细胞中没有转录(或者说没有表达),则用该基因探针进行“DNA-RNA”分子杂交时,就不会出现杂交带,即“-”阴性反应。

根据表格可知:

【解析】 在成红细胞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而不存在卵清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说明: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即发生了表达),而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故:A项正确。

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根据表格可知:

【解析】 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中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也就包括了卵清蛋白基因和β-珠蛋白基因。

故:B项错误。

B.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根据表格可知:

【解析】 丙酮酸激酶的基因在鸡的各个细胞中都得到了表达,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于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故:C项正确。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根据表格可知:

【解析】 鸡体内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故:D项正确。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此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是,看清表格中“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的是“细胞总RNA”,而不是“细胞总DNA”:

【正解关键】

进而才能正确分析出:基因探针检测的是该基因在细胞中是表达或是“处于活动状态”,还是未表达或是“处于关闭状态”;并不是检测细胞中是否含有该基因(即“-”不是表示细胞中没有该基因)。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有:

【考查知识】

细胞内的基因并不都是同细胞分化有直接关系。根据基因同细胞分化的关系,可将基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持家基因或称管家基因:

指所有细胞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因为这些基因表达的产物对于维持细胞的基本结构和代谢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1)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如:编码组蛋白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线粒体蛋白基因、糖酵解酶(如丙酮酸激酶)的基因等。

另一类是组织特异性基因或称为奢侈基因。

指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表达(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其基因表达的产物赋予不同组织细胞特异的生理功能。

如:成红细胞中的β-珠蛋白基因、输卵管细胞中的卵清蛋白基因、胰岛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表皮细胞中的角蛋白基因、肌细胞的肌动蛋白基因和肌球蛋白基因等。

不同组织细胞

提取

总RNA

总蛋白质

相应基因探针

DNA-RNA分子杂交

相应抗体

抗原-抗体分子杂交

DNA-DNA分子杂交

总DNA

相应基因探针

细胞中是否含有该基因

细胞中该基因是否转录

细胞中该基因是否翻译

提取

提取

(2)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分子检测

---分子杂交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示意图)

如,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DNA和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在同一个体内,不同组织细胞所含基因相同,所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不同类型的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达一套特异基因,其表达产物不仅决定细胞形态结构,而且执行各自的生理功能。

本题是对“细胞分化的实质及其分子检测”知识理解层次上的考查。

【命题意图】

要求考生根据题干给定的具体事实,运用所学的“细胞分化及其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及其分子检测(核酸分子杂交)”等知识,综合分析判断出表格中所列的鸡体内不同类型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此检测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4.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 图甲为联会现象,可知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因交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故:A项正确。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选项解析】

据图可知:

【解析】 图乙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不相同。

故:B项错误。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据图可知:

【解析】 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短暂,并无染色体的复制。

故:C项错误。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据图可知:

【解析】 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此时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

故:D项错误。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据图可知:

此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是,看清楚题干所给的是“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

【正解关键】

再进一步分清“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及细胞(核)数目变化,判断出图甲、乙、丙、丁所处的减数分裂时期,并思考其中的染色体变化特征。

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其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

【考查知识】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是:减数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的重要特征。

从分裂过程来看,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

(1)减Ⅰ前的间期

染色体行为变化特征:细胞内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复制结果:染色体数不变;核DNA分子数增加一倍。

在DNA复制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故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同或不同。

(2)减数第一次分裂(MⅠ):为减数分裂的特征。

主要进行: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交换,从而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可能不同(即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分离,从而导致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分裂结果:细胞内染色体数减半,核DNA数减半;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相同,但染色体的组成和所含的遗传信息不同。

(3)减数第二次分裂(MⅡ):同有丝分裂的分裂期。

主要进行: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即复制的两个DNA(基因)分离;在此过程中,因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分裂结果:细胞内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减半;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相同,若没有基因突变和基因交换,染色体的组成和所含的遗传信息两两相同。

细胞内染色体不再复制,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对于正常二倍体生物而言)。

本题以“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真实照片”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重要特征,特别是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

【命题意图】

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根据题意:甲、乙均为纯合红色眼;再根据下列杂交结果:

【选项解析】

从杂交1中的后代“雌雄均为褐色眼”,可推知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基因A和B,而亲本甲、乙均不会同时含基因A和B,只能含有A或B;

从杂交2中的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可推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另一对在常染色体上(因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即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综合,杂交1和杂交2,可判断:

A.甲为AAbb,乙为aaBB A项错误。

杂交1

P 甲(♂) X 乙(♀)

杂交2

P 甲(♀) X 乙(♂)

F1 雌雄均为褐色眼

F1 ♂褐色眼 ♀红色眼

P aaZBZB(♂)XAAZbW(♀)

aZB AZb W

F1 AaZBZb(♂) AaZBW(♀)

褐色眼

P aaZBW(♀)XAAZbZb(♂)

AZB AW aZb

F1AaZBZb(♂)AaZbW(♀)

褐色眼 红色眼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将B项,代入杂交1和杂交2

→均符合结果。B项正确。

此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有:

【正解关键】

(1)知道:

ZW型性别决定方式是雄性为ZZ,雌性为ZW。这与XY型的相反:雄性为XY,雌性为XX。

(2)看清:

题干中“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即: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分析:

杂交1中后代的表现型,应推测出:A、a和B、b这两对基因之间,具有互作关系,即只有A和B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为褐色眼。

(3)分析:

杂交1和杂交2为正交与反交,其结果不同,且与性别相联,应推测出: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1)ZW型的生物性别决定

【考查知识】

P ZZ(♂) X ZW(♀)

配子 Z Z W

F1 ZZ(♂) ZW(♀)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有:

如:鸟类、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等

(2)ZW型生物的伴性遗传

杂交1(正交)

P 非芦花(♀)X 芦花(♂)

杂交2(反交)

P 芦花(♀)X 非芦花(♂)

F1 芦花(♀♂)

F1 芦花(♂) 非芦花(♀)

P ZbW(♀) X ZBZB(♂)

Zb W ZB

F1 ZBZb(♂) ZBW(♀)

芦花 芦花

P ZBW(♀) X ZbZb(♂)

ZB W Zb

F1 ZBZb(♂) ZbW(♀)

芦花 非芦花

典型实例:鸡的芦花羽色的遗传

如:本题中“某种鸟类的眼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

(3)Z染色体基因与常染色体基因间的互作

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其作用机制:

基因A

基因ZB

前体物质

前体物质

红色眼

红色眼

褐色眼

再如: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

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其作用机制:

白色物质 灰色 黑色

基因A

基因ZB

本题以“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为素材,综合考查考生对“ZW型性别决定及其伴性遗传、两对基因的独立遗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基因位置的判定”等知识的理解程度,处理相关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测与判断的能力。

【命题意图】

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 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选项解析】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可见,A项错误。

【解析】 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为感觉的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故,B项错误。

【解析】 铃声原本为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当铃声和喂食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故,C项正确。

【解析】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为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其反射弧要经过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为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下。即,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故,D项错误。

(1)反射与反射弧

【考查知识】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折应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神经传导途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任何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中的任何一处中断,反射活动均不能发生。

本题考查的知识和原理有:

如:脊髓反射与反射弧

缩手反射(弧)

膝跳反射(弧)

(2)反射与感觉

反射的神经传导通路是:完整的反射弧。

即: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感觉的神经传导通路是: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例题】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回答:

(1)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③→②→①

(2)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④→⑤→⑥

(3)大脑控制的肌肉自主收缩,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⑦→⑥

(4)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

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

神经中枢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的建立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建立的。

如:狗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建立机制:

吃食物分泌唾液

1

2

3

4

5

非条件反射

(1→2→3→4→5)

食物为非条件刺激

听铃声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6→7→8→9→L→10→11→3→4→5)

铃声为条件刺激

6

10

7

8

9

11

L

味觉中枢

听觉中枢

味觉形成

(1→2→3→12→10)

12

听觉形成

(6→7→8→9)

食物与铃声

多次结合

形成新联系

再如:小鼠恐惧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声音”是无关刺激

“声音”与“电击”多次结合

“声音”成了信号刺激

(电击为非条件刺激)

(声音为条件刺激)

强化过程

本题利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建立的经典实验”,以考查考生对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神经中枢)以及分级调节(大脑皮层中枢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的理解能力。

【命题意图】

29.(24分)

Ⅰ.(10分)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和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

【解析(1)】

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吸收CO2的量来表示(即CO2吸收量/umol.m2.S-1)。

可知: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CO2吸收量大,即说明:30d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高 。

①从图1:

②与对照组(自然光组)相比,蓝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再结合图2和图3:

可知:蓝光处理组气孔导度较大,胞间CO2浓度较低,故蓝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的原因是: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CO2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

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CO2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2)叶肉细胞间隙CO2至少需要跨 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到达CO2固定的部位。

【解析(2)】 CO2固定(CO2与C5结合)部位在叶绿体基质。因此叶肉细胞间隙的CO2至少需要穿过叶肉细胞的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叶绿体内膜共3层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到达固定部位。

3

(3)某同学测定30d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红光处理组的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1、3.9 mg·g-1、4.1 mg·g-1。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

【解析(3)】题中获得的“30d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3个重复实验数据”的差异,应是误差造成的。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一要随即取样测定,以防止从取样到测定间的时间过长而引起叶绿素的破坏(因为叶绿素合成与分解速度快,且易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二要进行重复实验测定,以避免因实验过程中的某种偶然性而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所以合理的处理方法是: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随即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29.(24分)

Ⅱ.(14分)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解析(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基因)控制的。不同玉米品种(如甜玉米和糯玉米等)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遗传物质(基因)有所不同。因此,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不同玉米品种,可增加遗传(基因)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

玉米和大豆间作,因土壤中的根瘤菌能侵入大豆根内形成根瘤,根瘤内的根瘤菌与大豆互利共生,大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作用制造氨,为大豆提供氮素营养。大豆根部衰老的根瘤破溃后,其中的根瘤菌和含氮化合物遗留在土壤中,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故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解析(2)】

对于调查像“玉米螟幼虫”这样“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的卵以及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样方法

由于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共同取食玉米(即两者取食相同),因此两者之间在取食上具有竞争关系;

竞争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为不同的物种,虽然它们在分布区出现重叠,但是因为它们各自释放的性信息素不同,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能相互交配,从而维持了两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样方法

竞争

生殖隔离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

【解析(3)】

这里所说的“发酵”,是指微生物(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其中大部分是以热能散失。

玉米馒头

在“经发酵做玉米馒头”时,因在“发酵”过程中,玉米粉有机物中会有部分能量被微生物呼吸作用所消耗;而在“煮玉米粥”时,则无“发酵”的过程,玉米粉有机物能量没有被消耗。故这两份等质量的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玉米馒头。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 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

【解析(4)】 刚果红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刚果红

人们可根据“透明圈”的大小,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即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大小(产酶数量多少)或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强弱:透明圈越大,说明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因此,通过透明圈的大小可用来反映: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本题以“一片玉米农田”为真实问题情景,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综合考查了诸如:“基因的多样性、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和竞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生殖隔离的形式、微生物的发酵、酶活性的表示”等知识,以此考查考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意图】

30.(14分)

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

【解析(1)】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需与靶细胞特异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同一递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说明两种细胞中的相关受体不同,即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解析(2)】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适量的胰岛素”,因变量为“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根据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另一组(对照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

②、 “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施加试剂处理前后,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量或差异更大。

由于低血糖浓度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

这样,两组实验在施加试剂处理前,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就会更高些;在施加试剂处理后,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对照组的就会明显高于实验组的。

从而验证了“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 “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施加试剂处理前后,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量或差异更大。

由于低血糖浓度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

这样,两组实验在施加试剂处理前,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就会更高些;在施加试剂处理后,所测定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对照组的就会明显高于实验组的。

从而验证了“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

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解析(3)】

①:首先,将表格所列数据转换为坐标曲线图。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血糖浓度”,描点、连线,绘制出“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②:再在上述“血糖变化坐标曲线图”上,绘制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由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也会相应增加,两者含量变化上具有正相关。但是胰岛素增加量的峰值应在血糖增加量的峰值之后。

(4)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抗原

【解析(4)】 根据题意可知,机体产生的针对该病毒的抗体亦可攻击自身胰岛B细胞;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知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抗原;

(4)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感受态

抗原

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获取目的基因后,需构建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再将其导入受体细胞中;

当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时,需先用Ca2+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以便吸收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本题以“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为背景材料,联系考查了“胰岛细胞内分泌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抑制作用的验证、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关系、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的原因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等知识,以此综合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理解程度,灵活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和相关理论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命题意图】

31.(16分)

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 ,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解析(1)】由题意可知:

①水稻的香味和无香味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于“隐性基因a控制香味性状”,则显性基因A控制无香味性状;

②由于香味性状是由“香味物质累积”所致,可见,显性基因A能控制合成“香味物质代谢中的某种酶”。

因此,香稻品种甲表现为香味性状,是因为:a基因纯合(即为aa),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从而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31.(16分)

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 ,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解答的关键】是从题意解读出:

香味性状是由“香味物质累积”所致。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解析(2)】

①据题意,可表达如下遗传图解:

P 无香味感病 X 无香味抗病

F1 抗病 :感病 = 1:1

无香味 :有香味 = 3 :1

→据P表现型,可得:P A bb X A B ;

→再子代每对性状分离比,可得:P Aabb X AaBb

②据上解: P Aabb X AaBb

F1 1/8AABb 1/8AAbb 1/4AaBb 1/4Aabb 1/8aaBb 1/8aabb

F2 aaBB

(稳定遗传有香味抗病)

或解为: P Aabb X AaBb

F1(1/4AA 2/4Aa 1/4aa) (1/2Bb 1/2bb)

F2 aa(2/4X1/4+1/4=)3/8 X BB(1/2X1/4=)1/8=3/64

=(1/4X1/4X1/4=1/64)+(1/8X1/4=1/32)=3/64

1/4AaBb 1/8aaBb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

Aabb、AaBb

3/64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① ;

② 。

【解析(3)】

据题意,可表达如下遗传图解:

P 纯合无香味(♀) X 有香味(♂)

F1 :一株具有香味( aa )

[分析]

按正常遗传,其F1基因型应为Aa,全为无香味;

AA

aa

现,F1出现了一株具有香味,其可能原因有:

①:母本(AA)在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即A基因突变为a基因,于是就会出现:

P AA(♀) X aa(♂)

配子: 雌配子 雄配子

F1 aa(有香味)

基因突变

②:母本(AA)在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即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于是也就会出现:

P

配子: 雌配子 雄配子

F1 (有香味)

染色体片段缺失

X

(♀)

(♂)

(不含A)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① ;

② 。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 。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 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解析(4)】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花粉先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植株。

此过程中,花粉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了完整的单倍体植株。这体现了花粉细胞的全能性,其根本原因是花粉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水稻是二倍体,其花粉为减数分裂形成的雄配子,花粉离体培养形成的是单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幼苗时期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其芽尖,诱导染色体加倍,可形成二倍体植株。

【解析(4)】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花粉先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植株。

此过程中,花粉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了完整的单倍体植株。这体现了花粉细胞的全能性,其根本原因是花粉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水稻是二倍体,其花粉为减数分裂形成的雄配子,花粉离体培养形成的是单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幼苗时期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其芽尖,诱导染色体加倍,可形成二倍体植株。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 。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 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本题以“香味水稻育种”为背景材料,联系考查了“基因与酶的关系、基因独立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缺失)以及单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以此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推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意图】

以上,对《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的答案,做了逐题逐项的解析;并就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要点及其命题意图,做了分析和说明。

概括

下面就以上解析、分析和说明,对《2015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的命题趋势,做如下预测:

《2015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

命制预测

三、

(一)命制规律

从历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试题》来看,不难发现其命制一般规律是:

(1)第Ⅰ卷,选择题:

第1题和第2题,背景知识源于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3题和第4题,背景知识源于必修2《遗传与变异》;

第5题和第6题,背景知识源于必修3《稳态与环境》

或《选修》教材内容。

(2)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29题,Ⅰ.背景知识源于必修1《分子与细胞》;

Ⅱ.背景知识源于必修3《稳态与环境》;

(动物或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或生态调节)

第30题,背景知识源于必修3《稳态与环境》;

Ⅰ.动物或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Ⅱ.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第31题,背景知识源于必修2《遗传与变异》及

《选修》教材内容的整合。

(二)命制预测

1.必修1《分子与细胞》: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主干核心知识之一。在历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中常以选择题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考生仍不可忽视。

预测考查的角度,在如下方面:

③结合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考查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与功能。

②结合细胞内蛋白质(胞内酶)、分泌蛋白(胞外酶)、细胞膜蛋白(糖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综合考查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

①联系叶绿体与光合作用过程,线粒体与有氧呼吸过程,细胞膜的跨膜运输与信息传递,综合考查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代谢(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细胞代谢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预测考查的角度,在如下方面:

①结合“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原理、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酶的分离与纯化的方法、固定化酶”等进行综合考查。

②以影响酶活性及反应速率的系列探究实验(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考查考生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③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为主线,考查这两项重要生理活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提供实验数据或以图解的呈现形式,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还可能继续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④注重本模块教材中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如:借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的实验原理、方法以及操作技能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有丝分裂的观察等。

实现在提供的新材料中,进行实验与探究方法的迁移等,

如:探究某种药物对生物的诱变作用;研究矿质元素的作用等。

(3)细胞分化及其实质、细胞的凋亡、细胞的癌变

是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主干核心知识之一,在历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中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题。考生仍不可忽视。

2.必修2《遗传与进化》:

从历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来看,以遗传基本规律为主线,联系:基因突变、伴性遗传(ZW型、XY型)、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位置的判定、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减数分裂异常、基因工程(PCR技术、cDNA、表达载体的构建、限制酶、电泳图谱)、克隆技(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动物体细胞克隆)、蛋白质的分离(凝胶色谱法)等,进行综合考查。

出现在最后一道(31题),难度较大,继续给予高度关注。

预测考查的角度,在如下方面: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及其异常,考查与有丝分裂的异同、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染色体基因传递的规律、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遗传育种等问题。

(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复制、基因结构与表达。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必修3《稳态与环境》:

从历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来看,动物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是其高频考点。

预测考查的角度,在如下方面:

(1)结合图例的形式,对“神经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或激素的分级与反馈调节或免疫调节”进行考查。

如:探究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

(2)植物的激素调节及相关实验探究。

如:生长素作用特性

(3)联系生态调查或结合图例或实例对“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种间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生产量、能量流动”等进行综合考查。

4.《选修1、3》:

从历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来看,选修部分的知识考点,集中在:微生物的培养、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和构建、PCR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

预测考查的角度,在如下方面:

(1)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与鉴定。

(2)果酒与果醋的制作。

(3)基因工程与PCR技术、胚胎工程、遗传学知识的综合考查。

2015年安徽高考理综测试生物复习

备考建议

四、

做到:“以点到面”、“以面到点”。

如: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个体 内稳态调节

2.加强信息获取、利用和转换能力方面的训练。

如:画生物学模型图,将看图、识图、画图有机的联系起来。

对教材中主要图解所隐含的生物学原理、生理过程等进行再思考,做些变式训练。

1.注意自我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如:以“人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真实情景问题为背景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科学实验的技术与思维方法,分析、推断和解释其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加强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

4.关注教材中介绍的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及方法原理。

如: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同位素标记法、 纸层析法、实验对照原理等。

本讲到此结束。

谢谢!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201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生物卷详细解析
·《考前30天之备战2013高考生物冲刺押题系列》总体指导
·2013年四川高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正式版)
·【精品解析 重庆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生物
·【精品解析 福建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生物
·【精品解析 浙江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生物
·【精品解析 江苏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
·【精品解析 新课标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
·【精品解析 广东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生物
·【精品解析 山东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生物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