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物理首页 -> 科普知识 -> 天文地理 -> 宇宙奥秘 -> 宇宙起源 -> 正文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形成的探索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7:56阅读:
字号:|

  在古代的中国,解决宇宙形成问题的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而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对宇宙形成的认识更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从根本上来说是非科学的。一般来说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所以他们的解释虽然是非科学的,但是仍然带有合理的成分。

  一、 按朝代

  先秦时期:
  
  天道观,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 、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 ”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

  宇宙生成。在先秦天道观的基础上,汉代哲学家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的见解。《淮南子》认为“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分成天地。《周易乾凿度》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汉代哲学还普遍使用了“元气”这一概念说明宇宙的生成。如董仲舒提到“元气和顺”;王充认为天地万物“俱禀元气”;何休指出:“元气者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西汉后期京房易学出现,形成以象数解释宇宙的形成的新的见解。

  魏晋南北朝:

  有无。何晏、王弼继承老子思想,倡以“无为本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质存在(有)都源于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本体(无),称为贵无论。裴著《崇有论》反对 “贵无”思想,肯定作为物质存在的“有”是根本性的,认为贵无贱有必然会“遗制”、“忘礼”,造成社会的混乱。在向秀影响下郭象作《庄子注》,一方面否认“有生于无”,另一方面也反对裴“始生者自生的”观点,提出 “独化”概念,认为“物各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

  隋唐时期:

  天人关系。柳宗元、刘禹锡继续了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柳宗元提出天无意识,不能“赏功而罚祸”,天地起源于元气。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天与人不相预”等观点,反对天人感应论。

  二、儒家的宇宙形成理论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周易》,就是将探讨宇宙起源、宇宙过程、宇宙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周易》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壮阔图景: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里展现的是乾元变化、万物化生的宇宙起源和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继续不断地提出和丰富儒家的宇宙学说。如汉唐诸儒将太极规定为“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初周敦颐则将《周易》的学说作进一步的发挥,他所作的《太极图说》,即建立起一个十分完整的宇宙起源学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这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论,尽管它的目的似在于为儒家伦理完成其“寻源探本”的工作,即其自然法则是服务于人文法则。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宇宙论体系,并能引导人们对宇宙演化生成作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南宋朱熹曾对宇宙自然的化生过程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所提出的天体演化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科学思想内容。他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在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据科学史家证明,朱熹在此所论述的宇宙演生过程,是一种极有科学价值的天体演化说。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天体演化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推测太阳系的形成,在西方关于天体演化学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非常接近,只是朱熹的学说要早产生数百年之久。由此可见,尽管《周易》、周敦颐、朱熹等在讨论宇宙起源等自然科学问题时,均是为了论证仁义道德的人文法则与宇宙天地的自然法则的根本一致,但是他们提出的有关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学说,已经具有了大量科学思想的内容。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