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科普知识 -> 物理前沿 -> 纳米技术 -> 正文

科学家给“纳米热”泼凉水

作者:邹艳娟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7:54阅读:
字号:|

  正在召开的2001年国际纳米材料高层论坛上,一份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提供的调研报告表明: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纳米科技的研发,尚属启动阶段,虽然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发展重点,但许多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哄而上,使“纳米热”陷入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误区。

  这份由全国17个地方科委参与的调研报告,内容包括中国98家纳米研发机构、323家纳米企业、50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对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报告表明,我国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纳米技术项目研发时间仅有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多有重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纳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率较低,不足20%。由于纳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精神和科技道德,只做了很少的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纳米概念,拿一些低水平的“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

  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专家们预测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近年来我国“纳米热”持续升温,到今年5月底,我国已有4500余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非常过硬———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硕士、中级职称的约占40%。在纳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果较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00篇,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31篇。

  调研报告表明,和高水平纳米科技论文形成鲜明反差,我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虽然国内目前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仅在年产百吨左右。科研院所由于力不从心,往往是试管烧杯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而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转化。

  “纳米在中国非常热闹。”著名材料学家、国家纳米材料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顾问师昌绪先生谈到,目前国内纳米中心、纳米港、纳米科技园很多,仅今年师先生就参加了三个有关纳米的全国性和国际会议,纳米企业也快速发展到二三百家。热闹之余,师先生提醒人们关注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

  “纳米已走近百姓的说法过偏。”对于科学地看待“纳米热”,中科院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白春礼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微弱优势,例如纳米材料。我们现在还不能像说已进入“微电子时代”一样说“纳米时代”已经到来。他表示人们对纳米科技的关注是必要的,任何科技发展没有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都是发展不起来的。“热”要有助于科技进步,要倡导科学道德,避免贴标签,一哄而上,避免像前一阵子广东查处的“纳米水”事件的发生。对乱贴“纳米”标签的现象,白春礼建议有关部门设立纳米材料的鉴别和认定机构,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意见。

  据悉,为促进纳米技术产业的发展,由科技部主持起草的《中国国家纳米技术发展纲要》即将完成,近期将向社会公布。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